北京时间11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NYSE:BABA)发布了2020财年第二财季未经审计财报,继续实现了强劲增长:今年第二财季,阿里巴巴收入增长40%至人民币1,190.17亿元;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25.40亿元,同比增长262%。同期,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增至7.85亿;年度活跃消费者增长至6.93亿,符合分析师预期。与此同时,在“双十一”超级购物节愈发逼近的关头,关于它赴港上市的传闻又掀起了一波新的舆论高潮。
根据路透社等外媒10月31日报道,这家电商巨头最早将于11月登陆港股市场,计划筹措大约150亿美元。此前香港市场的一些客观因素让阿里回归的时间一再推后。前述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阿里计划在双十一之后寻求上市,可能在11月底或者是12月初。并且考虑到投资者对于阿里已经很熟悉,公开的路演环节可能会直接跳过。
时代财经11月1日上午就此消息向阿里方面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市场传闻不予评价。”港交所方面对于时代财经的求证邮件,也表示不予评论。
关于阿里赴港上市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歇过,尽管官方的态度始终都是“不予置评”。
今年5月,就有消息称阿里考虑下半年于香港二次上市,并计划筹资200亿美元。6月中则传出阿里以保密形式递交上市申请文件,同月还宣布将股份“一拆八”,普通股股数从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以增加未来资本市场活动的弹性,此举也被视作为赴港上市铺路。7月中的股东大会上,拆股方案获得批准。到了8月,路透社则报道称,阿里在港上市是一份送给香港的大礼。不过或因局势变化,上市的计划被一再推迟。
传闻期间,阿里美股的走势颇为微妙——整个5月,阿里巴巴股价持续向下,直到6月初重新开启了上行通道。7月末,阿里巴巴再度回调,到约8月上旬止跌。8月整月,阿里巴巴股价震荡明显。
双十一临近,风声再起?
阿里对港股市场并不陌生。2007年11月,阿里旗下的B2B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也创下了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IPO融资规模纪录。不过,无论是后来对标eBay的C2C业务淘宝网,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支付支付宝、物流体系菜鸟网络等都不在上市公司主体内。
2012年2月,阿里宣布私有化,同年6月完成退市。而在阿里寻求集团整体上市的过程中,港交所曾是马云和阿里团队的首选地,但由于当时港交所尚不能接纳阿里通过合伙人制度变相实现“同股不同权”,最终阿里选择了在纽交所上市。2014年9月18日,阿里登陆美股,股票代码为“BABA”,发行价为68美元,开盘就高达92.7美元,最终以250亿美元的规模完成了全球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时光流转,随着2018年4月30日香港正式启动了新的上市规则,接纳了拥有同股不同权股权架构的企业来港上市此后,迎来了小米、美团这样的新经济公司,关于阿里回归的声音也愈来愈响亮。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11月1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指出,虽然市场传闻一直不断,但阿里究竟会选择将美国上市的整体资产全部打包在香港上市,还是部分板块,尚不清楚,“搞清楚这个问题比较关键,目前它在美股的表现走势都不错,香港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是整体在香港上市,风险也太大了。即便是同股不同权的机制满足了,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因素,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波动。”
丁道师分析,从目前100-150亿的募资规模来看,即便不是整体同步回归港股,也只有诸如蚂蚁金服等核心级别的业务才能配得上这个级别的融资。
而在新一季财报发布、“双十一”超级购物节逼近的节点,阿里赴港上市的风声再起,这的确让人浮想联翩。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11月1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如果传闻属实,对阿里而言,这是一个利大于弊的时点。“双十一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全球狂欢节。季报业绩亮眼的话,对其市值、投资者热情有利。不过三季度(7-9月)相对来说是淡季,阿里也没有大促。其业绩最漂亮的阶段应该是四季度(10-12月),因为有双十一和双十二。”
电商战略分析师李成东则对时代财经强调,阿里赴港上市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美国市场风险的考量,“如果美国制裁的话,押在单边市场肯定有风险,除了资金需求之外,还是考虑分散风险。这些公司肯定都要回归到国内,不是回到A股,那也是到香港市场。”
港股回暖,新科技股受追捧
港股市场近期的变化,尤其是新科技股的回暖,也为阿里赴港上市的传闻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Wind终端10月23日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港股上市新股数量114只。其中,65只个股上市首日飘红,12只个股上市首日持平。首日破发率32.46%,与2018年基本持平。不过,今年10月以来,港股上市新股有15只,其中仅有1只首日破发。综合来看,今年下半年以来,港股上市新股仅有7只左右个股破发,破发率仅为18.42%。
市场上已经热闹起来了。10月10日,鲁大师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达222%;10月11日上市的傲迪玛汽车,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0.24港元大涨94%,更是创下3天暴涨超7倍的记录……蓝光嘉宝、信垦智能等新股上市首日均获得了不俗的涨幅。
2018年小米、美团等新经济企业上市后股价出现腰斩甚至破发的现象,曾引发过新经济在港股“不灵”的质疑。不过自去年年末以来,新经济港股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腾讯股价于去年约11月重新回升;美团点评从今年初最低价40.25港元一路震荡强势上扬,股价一度达97港元。根据Choice数据,福森药业与美团点评在今年内均获得100%以上的股价区间涨跌幅,药明康德等也获得了9成以上涨幅。
证券评论员郭施亮11月1日对时代财经表示:“港股破发现象减少,市场赚钱效应明显提高,为阿里的回归创造出较好的市场环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阿里的市场定价。”郭施亮认为,“阿里估值可以参考美股阿里的估值,并给予一定溢价。”
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骥跃11月1日对时代财经表示:“阿里的估值应当与其美股的估值相当,不会出现大幅价差的情形。”截止10月31日(美国时间)收盘,阿里巴巴动态市盈率(PE,TTM)约30倍。
另一个更为实际问题是,港股市场是否能承受100-150亿规模的募资规模,如果传闻属实,阿里此次或将成为年内全球规模第一的IPO。对于如此巨量的“抽血”,市场也有担心,不过王骥跃称:“不用担心市场能否承受,承受不了就不会发行成功,市场最终会做出选择。”
今年7月,百威亚太曾挑战过年内最大IPO的记录,但最终折戟。百威亚太第一次IPO招股价区间为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募资目标约为83.35亿美元至97.82亿美元,但因作价太高等原因而作罢。第二次,百威亚太缩小了募集规模至约392亿港元得以成功上市。【责任编辑/江小白】
来源: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