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 正文
人工智能网热度:

【深1度】恒大造车狂想曲:人人见,人人哇?


为了造车,几乎从不接受采访、很早就将腰带从爱马仕换成七匹狼、喜欢被称为许教授的许家印,罕见地高调亮相,而且金句频出。

11月12日,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恒大集团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在60多人并排而坐的舞台上,与采埃孚、本特勒、德尔福、博世、麦格纳、大陆集团等60家汽车供应商企业签约。

出现在现场的,还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6家汽车供应链企业的1100余名人员,不乏工程技术、造型设计、制造设备、零部件、电池等领域的高管。仅同声传译的频道里,就有8种语言。

有人戏称,这是一场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的签约会。

“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许家印用15个字总结恒大的造车逻辑。他打算在未来3年继续投入450亿,年产100万辆,用3到5年时间,把恒大打造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这位曾凭借过人胆识白手起家,多次登顶中国富豪榜的地产商人,正试图用资本的杠杆,在汽车圈实现从“一穷二白”到顶尖的惊险一跃。这一次,年过花甲的许家印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精力和快速进击的状态,投入到新的事业版图中,逐一打碎外界的困惑和质疑。

求快求大的行事风格,深深烙印在这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身上,并帮助他成为地产巨擘。只不过,同样的玩法能否在汽车业奏效,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曾让宝能、华泰、银亿甚至董明珠为之折戟的造车行业,并非“野蛮人”能轻易征服的领域。尤其是它对技术的高要求,始终是初入者不易逾越的门槛。

真金白银砸进来,许家印的“换道超车”能实现吗?

当地产商闯进汽车界

为了表明对造车的热情和决心,许家印曾公开强调自己和汽车的渊源——30多年前,他在钢铁厂担任车间主任多年,有制造业的“基本功”。

但隔行如隔山。即使是这位经验丰富的车间主任,也很难消弭地产和造车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之间偶尔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四溅。

今年1月从法拉第未来(FF)跳槽到恒大的中层管理人员孙铭,因为全员卖房陷入了“崩溃”。

8月,恒大在“金九银十”前夕掀起了全员促销和楼盘打折活动,力度之大远超往年,今年初才纳入恒大产业版图的恒大新能源员工也要参与其中。孙铭就是其中一员。

原本专心造车的工程师们开始在朋友圈里吆喝卖房,跨界“兼职”房地产中介,而且卖房业绩与绩效紧密挂钩,这让孙铭觉得“无法理解”。恒大每月10日和20日分别发放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孙铭看到绩效工资突然减少,才意识到卖房已经成为“硬性任务”。

孙铭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恒大内部按照职级给每位员工制定了销售KPI,他每个礼拜需要至少带5位客户去楼盘看房。直到网上有“黄牛”嗅到风向,适时推出带看服务,孙铭和其他做技术的同事才松了一口气。他们算了一笔账,黄牛每次收费20元,每个月花费500元就能顺利完成“额外的KPI”,比未达标绩效被扣掉的工资要少。

同样身为汽车工程师的周正则不时在朋友圈发布楼盘信息,热情地向亲友推荐,以至于有人怀疑他转行做了销售。在他看来,即便造车是独立业务,但在一家地产业务主导的公司,承担销售任务并没有那么让人意外。

一位接近恒大的知情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全员营销其实是公司给员工的一种变相福利,卖房的佣金和奖励十分丰厚,普通员工全凭自愿,只对副总经理及以上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考核要求。他能理解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们对公司调性不太理解,对卖房这件事“不习惯,心里不接受”。

不同背景所带来的认知差异,以及工程师文化与房地产企业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始终存在,但至少,离开风雨飘扬的FF加入恒大,对孙铭而言是个难得的机会。

贾跃亭赴美造车一年多,终于无奈地放弃了FF的股权和CEO职位。但恒大还要继续造车,这是FF人熟悉的“死磕风格”。

经历过两个月烧光8亿美元投资的FF,看起来财大气粗的恒大曾让孙铭觉得安全感十足,“不缺资金,至少能专心造车”。但当地产商真的闯进汽车界,首当其冲的是双方背景差异所带来的水土不服。

关于恒大造车的可信度,很长一段时间,就连恒大员工都心存疑虑。直到许家印砸下真金白银,并对造车业务亲力亲为,这种疑虑才在内部渐渐消弭。

许家印自己也承认,过去做地产的恒大要造车,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要经验没经验,要制造基地没制造基地,“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跟动辄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行业龙头相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他打算走一条和全世界所有车企都不一样的道路,叫恒大造车路。

许氏特色的造车路

空中飞人许家印比过去更忙了,连飞机上的时间都用来安排业务高管们来汇报工作。

今年前10个月,他亲自带领恒大汽车高管奔走全球,飞了23个国家、47多个城市,到全球58家零部件龙头企业的大本营考察,建起了三大“世界级的朋友圈”。

第一个朋友圈:9月25日与五大工程技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第二个朋友圈:邀请15位汽车造型大师加盟。第三个朋友圈:与60家“全世界最大的”零配件供应商强强联手。在许家印看来,有了“圈圈圈”这三个字,恒大造车“想不成功都难”。

跟传统车企不同,恒大造车不走寻常路。

“怎么办?买买买,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给它买了。”许家印做法“简单粗暴”。买不来的技术就要“合合合”,目标是“大大大”和“好好好”——造车要有大格局、大战略和大规模,造出来的车品质要好、造型要好、价格要好。

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恒大造车的触角不断延伸,几乎全部是以投资入股的方式迅速完成了从整车研发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再到销售通路的全产业链布局。

今年以来,恒大先后斥巨资入主国能电动车、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上海卡耐新能源、德国汽车动力工程公司hofer、轮毂电机公司荷兰e-Traction及英国Protean等相关企业,建设生产基地。车还没开下生产线,恒大就入股了全国最大的经销商广汇集团,提前布局汽车销售渠道。

从恒大的战略目标来看,造车是要实现换道超车,不是弯道超车,所以必须采取“买买买”的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恒大强大的资本实力,购买世界级核心技术和企业,来解决规模化以后可能存在的供应链掣肘问题”。恒大在给未来汽车日报的一则书面回复中表示。

9月11日,许家印亲自飞赴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大型答谢晚宴,宴请60多位世界顶级汽车工程技术龙头、零部件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和CEO。杯觥交错间,恒大造车的步伐似乎又往前迈了一步。

新造车资本寒冬的一片哀嚎声中,恒大几乎是以横扫之势闯进汽车界。手笔之大,让不少行业人士艳羡不已。

“如果恒大要花四五年才能把车造出来,人家就笑话了,也可能会错过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在许家印看来,通过“买买买”可以缩小产品研发周期,恒大要在一年半到两年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恰恰是几乎不停手的买买买,让恒大造车的可靠程度屡遭质疑。

一位传统车企的中层管理者告诉未来汽车日报,6月底下线的恒大国能93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萨博平台的油改电车型,技术平台老旧且开发不完整,造型方面也缺乏设计,“并不会有什么市场”。恒大汽车内部工程师透露,由于技术原因,这款车的电池包高低不平,“许老板看到之后并不满意”。

包括国能新能源汽车在内,恒大收购的并非行业内顶尖的企业。为弥补缺憾,恒大发力组建研发团队,邀请拥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加盟,但这些“顶尖人才”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即使能做到持续大手笔买入,能否凭借资本的力量打破汽车行业百年以来的发展规律,为恒大换来时间,仍是个问号。

恒大接二连三地为造车补课,在一部分行业人士眼中却变成了危险动作。“房子可以一年造出来,但是车没有办法做到”。一位造车新势力联合创始人认为,“它的问题就是跨界组合,磨合过程长,短时间无法以汽车产业为核心进行思考”。

“这可能跟老板的性格有关,”熟知许家印创业史的恒大员工刘勉觉得,从出身贫寒的穷小子,到坐拥几千亿资产的集团老总,“正是他身上的野心和强势才让恒大走到今天,在好战的性格和强大的执行力下一定要赢。”

“人人见,人人哇”?

从大张旗鼓地跨界做粮油、乳业、保险和矿泉水,到2010年斥资一个亿买下广州足球俱乐部,不看球也不懂球的许家印在花钱方面从不手软。

“别人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许家印是兜里有2块要做20块的事情,拽也拽不住他。”前美银不动产中国总裁蓬钢曾这样形容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

许家印从未掩饰要将恒大打造成多栖商业霸主的野心。

2016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冲上11.76万亿的成交额巅峰,房地产市场发展见顶,即将告别“黄金时代”的焦虑和不安笼罩着每一家房地产企业。为了在经济寒冬和竞争红海中保持优势,恒大一直试图寻找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3月,许家印在业绩会上宣布,只有汽车这个全球市场规模数十万亿的大产业,才能匹配恒大年销售6000亿的规模。为了表明决心,他特意承诺,未来5年内,恒大不会再涉足其他大产业。

恒大在上述书面回复中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公司在10年前就开始研究布局企业多元化战略,先后进入了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最近3-5年,恒大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和前期工作,决定“再上马一个超级大项目、大产业”。“了解恒大集团发展史的都知道,恒大无论在地产、旅游、健康还是足球领域,都是秉承着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不惜代价做大做强做成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适用于新能源汽车。”

恒大从不小打小闹。2006年,恒大只有600万平方米土地,许家印用了两年时间就将这个数字增加至近5000万平方米,房地产销售额也增长了10倍。

按照一直以来的许氏风格,恒大新能源汽车也必须“做大做强做成功”。

许家印计划在3年内投入450亿元,实现“世界汽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目标。布局规划年产能总计超过500万辆的十大生产基地,同步研发15款涵盖所有档次的新车型,实现产品线全覆盖,并与柯尼塞格合作年产1000辆超跑。

除了反哺主营业务,恒大和融创大手笔投资新能源汽车背后相似的逻辑还在于,土地储备对房地产企业的巨大吸引力。

布局造车业务后,恒大迅速开始了全国拿地之旅。4月,恒大在6天内买下超90万平方米土地。此后,从广州、天津、辽宁到江苏,恒大始终没有停下脚步。8月,恒大以57.29亿元的价格斩获广州南沙区两宗地块,均为底价成交。这也是时隔6年来,恒大再一次在广州公开市场上获取住宅用地。

“地方政府希望导入各类产业资源,所以拿地方面也会给予较多的考虑,这也是恒大有机会拿地的原因所在。”一位资深地产业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预计恒大后期还会积极扩大此类投资,“汽车产业带来的商业资源和税收收入,让地方政府很青睐这种企业。”

对于恒大而言,造车和地产业务之间的联动不言而喻。上述人士表示,长期来看,主机厂要有良好的效益才能持续给城市带来良性增值循环,“但如果是地产商造车,这么大的项目落地,如果它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住宅资产和商业资产,那仅靠这部分就可以赚很多。”

一位地产行业的中层管理者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国家调控之下,卖房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开发新的汽车业务,如果还能够跟房地产联动发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8月28日,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在分析师沟通会上表示,恒大在各地借造车项目拿地,是为了覆盖建厂投资带来的亏损,未来还将推出“买楼送车”,以带动地产销售。接近恒大的知情人士则向未来汽车日报透露,已进军充电桩领域的恒大,未来还计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停车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造出许家印理想中的恒驰汽车,“核心技术必须世界领先,产品品质必须世界领先,成本必须大幅度下降”,而且要又帅又靓,“人人见,人人哇”。

大象不易起舞

长跑11年的特斯拉仍未实现持续盈利,蔚来汽车更是直言“5岁的孩子无法养家”,而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恒大造车业务,却轻松跨过了入局造车的高资金门槛。

按照许家印透露的最新计划,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投资200亿,明年投资150亿,后年投资100亿。

正如恒大健康副董事长彭建军所说,恒大为造车做好了“不惜代价”的准备。夏海钧也曾表示,“拿出一两百亿支持新产业发展,对恒大来说,不会伤筋动骨。”

2019年度半年报显示,拥有20985亿元总资产的恒大在报告期内营收2269.8亿元,毛利润772.6亿元,净利润270.6亿元,现金余额2880亿元。虽然多项数据同比下滑,但对于造车业务来说,短期内并无资金匮乏的后顾之忧。

但这并不意味着,含着金汤匙出生、阵容庞大的恒大“造车梦”能轻松实现美好蓝图。

从技术到渠道,换道超车的恒大都通过投入资金找到了捷径,看似万事俱备,只待进入生产环节,但量产上市只是新造车跨进惨烈竞争的第一步。从产能爬坡到需求危机,新造车玩家们未来要面对的冰山棱角会越来越多。

和恒大一样“不差钱”的苹果和华为,相继放弃了整车制造的梦想。10月10日,在造车领域投入20亿英镑的戴森及时止损,原因是看不到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可行性。投资新能源汽车就像一个“无底洞”,直到现在,各家造车新势力仍然无法走出集体亏损的困境。

对于首期规划产能100万辆、10年内产能500万辆的恒大汽车而言,首款量产车型恒驰1直到2021年才能正式上市,同步研发的15款新车目前则尚未公布具体计划。

狂飙猛进的“恒大风格”让不少新加入的传统汽车人感到惊讶。孙铭透露,公司内部传出上述消息时,他周围的同事们普遍觉得“很不可思议,完全违背造车规律”。

一位造车新势力的联合创始人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满足产能需求,同时推出十几款车并非无法做到。“建多个整车厂,全部主打中低端电动车,技术要求不高,两到三年就可以通过油改电方案陆续上市,年产百万辆也不是不可能。”

但造车毕竟不是纸上谈兵。

即便实现了产量目标,恒驰汽车能否征服市场并实现盈利、能否借助规模化达成摊销成本的目标、如何赶上“新四化”的浪潮,仍然是许家印下这盘大棋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恒大的野心、实力和宏伟目标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真正留给它的机会并不多:特斯拉即将实现国产,造车新势力下场拼杀了一轮又一轮,大众、奔驰、宝马、通用等跨国巨头纷纷转型电气化。许家印承认,恒大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世界上拥有几十年甚至是一百多年历史的汽车龙头。

对于这个逐渐褪去新鲜感的行业来说,只有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才是硬通货。

这些需要用时间才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是恒大哪怕砸再多钱,都无法跳过的必经之路。“每一次我们都是用房地产的强执行力,去弥补新业务的短板。”刘勉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但有时候,那种狼性不一定适用。”

回忆起几次参与造车的经历,孙铭觉得自己就像是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持续不断地把石头推上山坡,又眼睁睁地看着它掉下来。这个循环往复的经历,是不断萌生希望又失望的过程。“做汽车不是做其他产品,3到5年做到全球最大不太可能,能把车成功推向市场,不出大问题就烧高香了。”他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时光拉回到37年前,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的许家印,仅用了一年就升职为车间主任。他顶着这个小领导头衔,一干就是十年。

37年后,“许主任”变成了“许教授”,他再次打出前车间主任的身份牌,瞄准的却是更加庞大和精细的万亿规模汽车制造业,转身成为另一个超级“车间主任”,跨出开辟新山河的第一步。

大鱼入海,风卷江湖浪。【责任编辑/江小白】

(本文中孙铭、周正、刘勉为化名)

来源:36氪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cwlcm66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519329887@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