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巢再一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日前,丰巢智能快递柜的主体公司丰巢科技发生重大工商变更。根据天眼查显示,深圳丰巢科技有限公司于12月6日发生重大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原来约24.50亿元变更为约11.67亿元,减少了大约13亿元人民币,减少幅度约为52%。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注册资本减少,丰巢科技的股东也发生了变更,其中包括鼎晖、普洛斯在内的10家公司纷纷退出了股东名单。
公司的减资行为虽然是件很常见的事情,但在一般情况下,减资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资本过多,形式资本过剩,再保持资本不变,会导致资本在公司中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发挥资本效能,另外也增加了分红的负担。
而另一种则是由于公司严重亏损,使得资本总额与实有资产悬殊过大,公司资本已失去应有的证明公司资信状况的法律意义,而股东也因严重亏损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丰巢更偏向于后者。
丰巢是一家智能快件柜服务提供商,主打产品是丰巢智能快递柜,即24小时快递自助开放平台。
不过自进入2019年下半年以来,丰巢可谓是风波不断。
10月份,丰巢智能快递柜因#小学生做实验作业发现丰巢BUG#这一话题登上热搜。浙江嘉兴某外国语学校的小学生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从丰巢智能快递柜中取走父母的货件。
听上去高大上的刷脸技术,竟然在一张照片前败下阵来。事情被曝光后,不少用户对丰巢智能快递柜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刷脸取件功能也一度被质疑“安全得不到保障”和“显得多余”。虽然丰巢紧急回应称刷脸取件只是小范围测试版本,并在第一时间下线了该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BUG还是刺中了用户最为敏感的神经。
同样是在10月份,丰巢智能快递柜还因诱导收费而被用户口诛笔伐,然而这不是丰巢第一次因为“交钱开柜”而被推上热搜了。与其和用户耍耍心机,通过诱导的方式收取赞赏费,还不如直接光明正大地实行超时收费机制,毕竟商业行为无需遮遮掩掩。
1
经营数据背后的焦虑
无论是诱导收费事件还是减资事件,都充分暴露出了丰巢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丰巢对资金的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丰巢的资产总额为13亿元,负债总额为6.3亿元,总营收为2255万元,净利润亏损为2.5亿元。
一年之后,也就是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丰巢的资产总额变成了45.86亿元,负债总额增至17.57亿元,总营收上升明显,为3.08亿元,但与此同时,净利润亏损却进一步扩大至3.85亿元。
到了2018 年5月31日,丰巢的资产总额又变成了63.11亿元,负债总额为17.32亿元。同一时期,丰巢的经营数据也令人大跌眼镜:前5个月的总营收为2.88亿元,净利润亏损达到了2.49亿元。
这组数据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丰巢在不断加码布局线下网点,尤其是2016年之后;二,丰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也就是说,丰巢一直处于烧钱的阶段。
一边玩命烧钱,一边还不挣钱,资金需求像是一个无底洞。事实上,不仅是丰巢,就连丰巢背后的靠山顺丰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12月12日,顺丰发布《 关于控股股东减持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告》,称控股股东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10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采用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有的顺丰转债3500万张,占本次发行总量的60.34%。
顺丰对公开发行可转债的解释是,募得资金将用于飞机购置及航材购置维修、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偿还银行贷款等项目。
事实上,顺丰也确实很缺钱。根据顺丰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报显示,截止到9月30日,顺丰的长期借款为68.7亿元,较2018年末的9.98亿元增长了588.17%。
2018年3月,顺丰以1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广东新邦物流,发力重货快运业务;一个月后,其又以1亿美元参与了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新一轮的融资,加码国际业务;10月,顺丰再次大笔一挥,用55亿元现金收购德国物流巨头DHL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的供应链管理业务,以拓展顺丰的供应链业务。
一连串的买买买,使得资金如流水一般流走,债台高筑的顺丰只能通过不断融资来募集资金。
自通达系全部退出丰巢股东名单后,鼎晖和普洛斯也纷纷出走,这让原本就缺钱的顺丰显得更加独木难支,而丰巢自身又难以造血,从这个角度来看,丰巢的情况似乎不太乐观。
2
商业模式难盈利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400.6亿件,同比增长28%,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以此推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将突破600亿件。
快递业务量增势喜人,也就意味着智能快递柜行业将大有可为。根据国家邮政局披露,目前全国快递柜数量大约为25万组,预计到2020年,全国智能快递柜数量将达75万组,市场规模将近300亿元人民币,需求及潜力十分巨大。
在拿到A轮融资后,丰巢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疯狂布点,短短一年时间里,丰巢便完成了2万组智能快递柜的布局。
期间,又以8.1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竞争对手中集e栈,至此,丰巢智能快递柜规模增至7.4万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到50%,稳居行业霸主地位。
但尴尬的是,通过圈地的方式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不能形成商业闭环,更难以形成生态效应。
▲滑动页面至底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丰巢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二是投入和运维成本过于巨大。而这两个原因也是丰巢至今无解的死结。
投入成本大、回报周期慢,是智能快递柜面临的最大问题。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一台智能快递柜的柜体成本在1.8万到6万元之间不等,除了柜体成本,丰巢在小区、写字楼、学校等地方设柜,还要支出场地租赁成本,这部分费用一般在7000元到1万元之间。
此外,后期的维护维修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粗略统计一下,一台智能快递柜一年的投入和运维成本基本在10万元左右。
烧钱圈地确实换来了不小的市场占有率,但不可忽视的是,投入和运维成本也会随着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而水涨船高。这对于一直处于亏损中的丰巢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不只是丰巢,商业模式不清晰是笼罩在整个智能快递柜行业头顶上散不去的乌云。
实际上,智能快递柜与智能垃圾回收机的扩张模式极为相似。如今智能垃圾回收机由于长期亏损,已经成为一个失败的项目。智能快递柜企业如果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也极有可能会面临行业倒闭潮。
3
用户体验被削弱
除了财务出现危机和商业模式待探讨外,丰巢的用户体验也不尽如人意。诱导收费事件和刷脸取件BUG事件使得丰巢的用户体验直线下降。
不仅是这类乌龙事件,在服务模式上,丰巢本身也并没有特别注重用户的体验。
2018年5月1日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就直击丰巢智能快递柜最大的业务漏洞——沦为甩手柜。这些被放在智能快递柜中的货件,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告而放,剥夺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情形。
而《快递暂行条例》则明确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
国庆开始正式实施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快递公司在使用智能快递柜投递时,应当取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不同意使用快递柜投递的,应该按照约定地址进行投递,除非寄件人制定将智能快件箱作为投递地址。
丰巢的无差别使用场景让用户的这类权利备受挑战,丰巢智能快递柜未能事先提供选择权,让用户自己决定是否放入柜中,这也是用户体验屡受诟病的原因。【责任编辑/江小白】
来源: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