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正文
人工智能网热度:

索尼头戴式入门旗舰耳机,MDR

每当提起索尼头戴式耳机,脑海里会依照时间排序浮现出三个耳机:MDR-7506、MDR-1A 系列、以及正当红的降噪无线 WH-1000X 系列。

继 MDR-1A 推出了 DAC、BT 等衍生系列之后,原以为索尼会将入门级头戴式耳机市场让给更显年轻、品类繁多的 h.ear 系列的时候,索尼却在 CES 2018 上推出了 MDR-1A 的正统续作——MDR-1AM2。

准确来说,这是继 2012 年 MDR-1R,2014 年 MDR-1A 之后该产品线的第三代正统产品。还记得高中时期在同学的 1R 吸引下入手了 1A,而且在此之后还为了提升手机听歌体验而入手了 MDR-1ADAC。而四年后的这次更新,索尼带来的依旧是一款定位「入门旗舰」的有线头戴式耳机,在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毕竟 1AM2 并没有无线,也没有降噪。

那么,被索尼定义为「入门旗舰」的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

带着这样的疑问,近期我终于借到了这幅耳机,以及同为 2018 年更新的 NW-A55HN 播放器组合。后者的播放器组合将会在稍晚时候再撰文简单聊聊。接下来,让我们先来聊聊索尼 MDR-1AM2 吧。注重细节优化,更为轻巧紧凑的外观升级

当我打开包装,拿起 1AM2 的时候,它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轻」,而且轻盈得有点儿不真实。事实上,MDR-1AM2 的整机重量仅为 187g(不含连接线),而我们常见的头戴式耳机往往都在 200g 以上,甚至更重。

轻巧、紧凑是 1AM2 主要的设计变化,因此它的整体外观设计仍然延续了 MDR-1A 的家族式设计风格。从它的耳梁至两侧耳罩的连接处,再到两侧的铝合金腔体外壳,让人一眼就能喊出这是索尼的 1A 系列耳机。而耳梁和耳罩连接处的金属铭牌,醒目地将 1AM2 的型号铭刻在其上。

耳罩内部可以透过滤网看到扬声器单元。此次 1AM2 仍然采用了 40mm 驱动单元,配备了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而其前部遮罩使用了斐波纳切图形的设计,此乃 MDR-Z1R 的同款设计,据称能让驱动单元开孔均衡,降低声音着色,从而展现高解析度音频。

在腔体上方还能看到一枚通气孔,旨在优化振膜运动,改善低音的瞬态特征。

1A 系列的耳机接线处设计,一直都是我最为欣赏的部分,接口处的金色点缀彰显着高解析度音频的标志。

此次的标配的 3.5mm 音频线也跟上了时代潮流,配备了为智能手机所准备的麦克风线控。

虽然外观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外观质感和佩戴舒适度也是 1AM2 更新的重点。全包裹的耳罩部分改为了 WH-1000XM2 的同款,而且这个符合人体工学的释压耳垫,内里还填充了低弹性聚氨酯泡沫,表面的合成皮革质感可以有效地减少闷热感和油腻感,轻微的出汗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不适,而且耳垫外观符合耳廓形状,可以提供长时间的佩戴。当然,佩戴起来也会变得更加贴合。

另外同样获得优化的还有它的头梁,这部分与 WH-1000XM3 颇为相似,变得更窄更贴合的同时,在下侧内置了更厚的海绵填充物,非常柔软贴合,而且降低了对头部的压力。配合舒适的耳罩,长时间的佩戴已经不成问题。

个人实测在办公室戴了一下午 1AM2,大约 4 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也不会感到不适,甚至后来都忘记了戴着一个头戴式耳机一样。同样地,1AM2 也因此具备了便携的特性。

在外观方面,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比起第一第二代产品,此次 1AM2 的耳垫外侧一圈仍然采用了合成皮革,这也是我们触碰耳机最频繁的地方之一,带来了更加温暖舒适的触感。

对此,根据索尼工程师访谈内容,工程师 Yaekuma 曾表示,在当今智能手机盛行的年代,人们每天都在体验逼真的材料,人们对于材质的敏感性开始提高,因此改善提升整机的触感体验,将会从细节开始做起。同时也相信质感提升触感表现,也将会提升人们对音乐的期望,旨在改善音乐体验。

我认为外观设计提升音乐体验这一点,在 1AM2 上应该交出了一张近乎满分的答卷了,得益于它的轻巧紧凑,身处广州的我拾起这款头戴式耳机的频率,明显要比其他耳机都多,更是一度将 WH-1000XM3 打入冷宫。4.4mm 平衡线成为标配,声音变得更有特色

音质方面的提升,也是索尼更新 1AM2 的目的之一。经过时间的积累,索尼又有了不少可以倾注于这款产品身上的本钱。首先,作为「入门旗舰」,索尼在包装内终于在 3.5mm 音频线之余,标配了 4.4mm 平衡线。

很显然,这是为了 ZX300A 和「金银两砖」而准备的,算是理所当然的一项更新。

至于更着重的升级,则是这枚 40mm HD 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驱动单元,并引用了 Z1R 的斐波那契数列的曲线图案。而这样做的目的,根据官方页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是为了降低其音染表现,同时极可能地提升音质的解析力。

索尼 1AM2 的阻抗为 16Ω,灵敏度达到了 98dB@1mW 1kHz,依旧处于非常容易驱动的级别。因此,在试听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借来的 NW-A55 播放器以及 Galaxy S10+ (3.5mm)进行试听,简单地搭配 ZX300A 连接 4.4 平衡线也试听了一次。

可能是随身听设备和音源也在时间流逝中得以提升,与记忆中的 MDR-1A 相比,声音的信息量和解析力明显要高了不少,并拥有了更广阔的的声场表现。

而且 1AM2 的单元调教有点像铁三角 MSR7 那样子做了一些「年轻化」的处理,人声相对靠前,整体声音变得更加明亮。只不过 1AM2 在中高频上的幅度都没有 MSR7 那么明显突出,反而会更加宽松一些,高频密度一般,但声场更宽的 1AM2 在高频延伸上显得更加松弛自然一些,在高解析度音源的加持下也能提供不错的高音表现。

而中低频方面,就像刚刚提到的「年轻化」特点,在聆听流行,女声等乐曲时,1AM2 的音染没有 1A 那样厚重,但也会有一点单薄。低频的延伸和下潜都不算弱,此处可以明显感受到一贯的索式风格,低频响应也是松散的路子,低频的力度不够干脆,但这也是索尼头戴式耳机的一个标志性表现了吧。

声音更有特点的 1AM2 不再像 1A 那样均衡平淡,解析力和细节处理都有着明显提升。如果要找出提升的缘由的话,我觉得应该归功于单元的素质的升级以及调教。

而这样的音质风格也和它的外观一样,依然属于 1A 系列,并有别于 h.ear 系列和降噪系列。

体验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明白索尼为何要更新 1AM2 这一款耳机,其中是为了要照顾原本 1A 系列的手中群体,即圈子里普遍认为的「初烧群体」。追求的只不过是较好的音质,稳定的表现,随即附带一点点可换线的升级玩法,这就是最初头戴式耳机入门旗舰所要应对的需求。

自此,索尼将入门级别的走量任务正式交棒于 h.ear 系列,1A 系列将在此之上担当「入门旗舰」的角色,介乎于 h.ear 和 Signature 旗舰系列之间。同时 1AM2 也用过硬的表现对得起「入门旗舰」的名号,在这个价格段重新树立起了专业的形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cwlcm66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519329887@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