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正文
人工智能网热度:

姬十三:果壳有意思,我没意思

这是一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我们每天被快节奏的信息挤压,焦虑、崩溃的情绪时刻扑面而来,如何在这样的时代真正“把有限的生命花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成为我们时常思考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虎嗅联合掌上生活App,对话六位独具生活态度的先锋人物,讲述他们的选择、坚守、创造和改变。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一万种,在这里,或许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创业十几载,姬十三的“有趣”似乎早已被掏空。

“童年之谜,原来是......”这句泯然众人和缺乏精巧构思的文案,来自于果壳创始人姬十三10月20号的朋友圈。无趣的转发语与分享内容的诙谐幽默形成鲜明对比。

见到姬十三的当天,他穿着一件黑色T恤,戴着黑色无框眼镜。

这样一副素人打扮,如果放在早高峰的中关村地铁站,走丢了就很难找回来。你很难将其与笔墨幽默有趣的科普作者姬十三联系起来。

从创业初期一个“理工科出身的文人”变成一个“做有趣事情的无趣的人”,果壳的内容矩阵不断壮大,姬十三的身份也随创业阶段而升级,就像以前几十名员工亲切地叫他“十三”,现在团队200多人称他为“老板”。

姬十三成为“老板”,果壳核心“有意思”成为“老板的执念”的同时,也成为这家科普内容平台的基本要求。但从科普作者到创业者,再从创业者到科普内容传播品牌的掌舵者,多重身份的转换“并不容易”。

流量和内容的专业性有着天然的矛盾,“有什么内容比造谣更有意思?”同事经常向他吐槽。而与让“科技有意思”成为果壳内容调性同样重要的商业化变现,也屡屡受挫。

成立一年后,因不断探索商业化的可能,姬十三收到很多粉转路的“分手”留言。但对他来说,最令人窒息的时刻是2014年,当时工资发不出来果壳差点关门。

和很多创业者一样,避免商业化改变创业初衷是永久的议题。姬十三靠着不断挤压生活中选择的时间,将自己的生活简化到单调,实现工作选择的最优。他通常同款衬衣、T恤买好几件,甚至连颜色都懒得换。即便如此,他仍感叹“创业能到今天很不容易” 。

靠谱与打破常规同在,艰难与特定选择相伴,姬十三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诠释了成功创业者的基础特质——始终思考与坚持。

“这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有另一个可能,只要你深耕一件事情5~10年以上,你肯定比所有人都做的好,这件事也一定会给你带来回报。” 坚持有趣?

“原来是个搞科研的人,因为写东西接触了媒体,又因为在互联网上写东西接触了互联网,所以走上了互联网内容创业。”

姬十三坦言,自己一点儿也不有趣,甚至有些“冷血”。

“自己生完病还要写一篇治疗体验稿,这个其实还蛮好玩的。”姬十三如此“无情”地描述由果壳编辑部成员亲身试病留下的一手记录组成的新栏目《果壳病人》,一个讲述生病后自己病情和治疗过程的栏目。

这个栏目中,果壳的员工要用科普的方式记录生病和治疗全程,并告诉读者这种病的表现特征,以及应该怎么判断。《果壳病人》至今写了近30篇,其中2/3的内容是果壳成员自己贡献的。

为保证内容靠谱且行文有趣,打破常规的科普实践已经成为果壳编辑部日常。生病体验稿也成为果壳保证科普内容真实可靠不可或缺的方式。

整个果壳围绕着“科技有意思”运转。

姬十三定义的“有意思”包含选题有意思,表达有意思,传播有意思,其核心结果就是让科学知识帮助人们在生活中“避雷”。

对有意思的执念,来自于姬十三从小接触到的科普书。那些幽默且深入浅出的科普内容,成为年幼的姬十三的科普启蒙,这也为他种下了“幽默是科普行当的天然要求之一”的想法。

读博阶段,姬十三有了找副业的想法。“我喜欢科学,但不喜欢科研,每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我实在坐不住。”科普文章撰写便成为他枯燥、无聊的科研生活之余的慰藉。

和商业报道需要的犀利一样,科普内容作为垂直领域也需要特定的写作风格。姬十三为自己的科普定调为深入浅出和幽默。“如果说科普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它做得不够好。”

如何做到这些?姬十三下了一番功夫。

那时候科普文章大多是科研工作者撰写的,他们通常以“我”为主,“我”想到什么说什么,输出内容不是大众读者关注且感兴趣的。并且,动辄上万字的科普文章,发表在专门的科普读物上,内容太“重”,渠道也有限,对读者阅读并不友好。

让科普内容更“轻”,更碎片化易读;让科普的传播渠道更大众,更广泛化成为当务之急。为纸媒专栏供稿的姬十三盯上了《上海壹周》,当时有名的文艺类杂志。

但《上海壹周》副刊上的专栏内容,多以写爱情、体育、音乐、电影为主,科普内容从没在上面出现过。“当时国内很少有人能想到把科普文章发在那个地方,因为挺不一样的。”

在纸媒时代琢磨怎样能让科普内容与文艺影评放在一起不显得违和的姬十三,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始琢磨更好的阅读体验和传播效果。

2007年前后,互联网逐渐渗透千家万户,第一批互联网用户的内容阅读习惯正在被重塑。姬十三顺利融入互联网大潮中,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批博客主,还入驻罗永浩创办的牛博网,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科普作者之一。

姬十三的文风逐渐固定:轻松,幽默,深入浅出。

进入20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怎样让科普内容在新媒体屏幕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内容交互成为他思考的重点。这些琢磨引起的反馈,最终吸引姬十三走上了互联网创业的道路。 创业90%艰难

姬十三怎么也没想到,2010年创办的果壳网活到了现在,更成为中文世界里最重要的科普平台。

“怎么描述科普这件事呢?”

就像一个变压器,原来380伏的电压要转换成220伏的才能让人用。”科学本质上是指导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方法论,生活中绝大部分场景都跟科学相关,比如护肤品、美妆、养生保健、锻炼减肥等,都需要科学知识判断对错或真伪。

帮助人们生活里少走弯路,这是科普存在的意义。但科普的难点也很明显,要把科学领域里的价值观、方法论,以科学严谨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科普需要把复杂的科学讲清楚,而讲得有意思才能让科技更加容易被接受。”姬十三认为,专业性是科普的真实要求,通俗易懂是科普的传播需求,结合二者的科普内容写出“花”,才能吸引读者。

但是,把复杂且专业的东西讲出来,很多时候呈现的内容并不有趣。并且,一味要求表达方式严谨,又会束缚创作者的风格,反而是大量拼凑加夸张的手段呈现的科普内容成为爆文,让作者感觉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

姬十三试图利用互联网降低难度,实现效果的最优。

2015年3月上线的 “在行”成为首度尝试。这款可以约真人专家进行一对一面谈的知识付费软件,在2014年姬十三刚提出时遭到了团队成员的反对。

但仅一年后,2016年5月,果壳知识付费语音问答的新成员“分答”上线,一经发布便成为业内热点。上线一个月就获得一百多万个用户,产生50万个分答,累计完成1800万个订单。

这是姬十三创业的高光时刻。但创业,大多数时候是极不风光甚至是黑暗的。“大部分时候是糟糕的,极为艰难的,你只能接受这件事。”

大多数的艰难时刻是和钱有关的。在传统的大众认知中,科研是讲究无私奉献与不求回报。而具体到姬十三与果壳的身上,“传播科学”也应该是免费的。当果壳转向同样重要的商业化自我造血行为,抵制蜂拥而至。

2011年到2014年,因寻求商业化变现,姬十三收到很多粉转路的微博留言。更糟糕的是,2014年快过年的时候,正好遇上资本寒冬,融资进展不顺利,眼看春节要来了,员工的工资还拖欠着。

果壳账上钱只能够维持公司运转两周,如果用于最后一次员工工资,果壳就面临着关闭。“我当时犹豫是否要告诉员工公司资金快断流了,但担心说了过完年他们就没人来上班,果壳就彻底完了。”

那是姬十三创业的至暗时刻。幸运的是,在当月的倒数第二周,一笔商务回款解决了工资。年后新的融资到账,资金警报彻底解除,果壳活了过来。

“创业90%的时间都要面临复杂的、困难的、黑暗的时刻,当然有些时刻格外黑暗。现在遇到困难就回想过去,问自己‘再惨还能比那个时候惨吗?’,没有,就撑过去。”姬十三觉得,创业的美好就在于这种不断打怪升级的通关过程。

“这和当年做科学实验一样,熬了两年总是做不出来,突然改一个方案实验就成功了。创业也一样,突然有天找到窍门,一拧钥匙门就开了。” 无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亲朋好友问一些事,我会上果壳搜内容转发给他。我也经常在家庭群里当我妈面辟谣,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理我。”遭到无视,姬十三也不觉得受挫,“想要再解释一下的念头很快就能平复下来”。

他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为平和,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反馈到生活中,变成了无聊甚至枯燥。“我觉得我是一个做有意思事情的没意思的人。”

十几年的创业让姬十三的生活变得更加规律和单调,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不算个有意思的人。他会一次性买几件同样的T恤,颜色集中在黑和蓝;他会买固定品牌的同款衬衣,几件里颜色相同的不同的都有。“我不是穿一件衣服,但大部分衣服一样,我就不停地轮着穿。”

如果买到一双穿着舒适的鞋子,不仅会一直穿这个鞋子,还会“不停地买这双鞋”。

2019年夏天,北京迎来持久的闷热,而他,大部分时间都穿着黑衣黑裤度过。就连外卖点餐,他都是反复点那几家店。

去掉一些选择,尽可能降低生活的复杂度,姬十三要为工作中的判断节省时间。

工作占据的时间外,姬十三会固定分给看书,运动健身。他觉得规律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生活规律则运动规律,运动规律则饮食规律,饮食规律则能瘦下来。”他对瘦很在意,因此对吃极为克制。“健完身会觉得我不能对不起这次健身,所以就不乱吃东西。”

姬十三的运动能力不强,是个“易受伤体”,但运动是他缓解情绪的有效方法。“没有什么困难是做一百个俯卧撑解决不了,如果有,那就两百个。”姬十三在微博上写道。他每天挤出一个小时左右跑步,再忙都能保持一周3次的频率。“运动能分泌各种内啡肽,会让人身心非常愉快。”

之前有一阵子,他迷上了攀岩,他觉得攀岩过程始终在找最佳路线,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场景极为相似。最近压力大,他练起了冥想,想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维持在最好的状态中。

距离果壳上线已经9年,时间流逝的同时也带来了小惊喜。刚创立时,果壳读者大多为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硬核科普爱好者,现在,用户则集中于城市的白领群体。基于这个变化,果壳最近也入驻了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掌上生活App,尝试在跟果壳内容调性相符的平台上将科普内容“精准投放”给更多的用户。

从最早的男性科普爱好者,到女性占了关注用户的60%,果壳从小众内容平台升级成为传播科学生活方式的内容品牌,内容策略也发生了转变:进入各个平台,靠近每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渠道。

年轻人成为消费的主力,意味着他们需要足够的知识避坑。“借助生活平台分散内容的策略正确性在于,让所有用户到一个只讲科学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而掌上生活、B站等年轻人常用的、喜爱的生活平台,正是最需要科普内容主动进入的渠道阵地。

在姬十三看来,年轻人非常重要,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创新的来源。

他曾在很多高校演讲,但发现十几个学校,近五六千个年轻人的困惑都极其相似。网红的兴起让年轻人看到了很多一夜成名的故事,做事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风气让还未踏进社会的年轻人焦虑到总想寻找捷径。

“今天这个时代,不管做什么小众的、艰难的事情,只要深耕,都会有收获。”他觉得,这个时代是公平的,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5~10年都能看到收获。

不久前,在一场线下活动,一名果壳用户告诉姬十三,“从前经常看果壳,今天特意带孩子过来玩。”

他觉得,这就是创业的收获, “虽然这个事情比较难,比较小众,但至少影响了一代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cwlcm66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519329887@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