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邵蓝洁 刘雪儿
编辑 / 陈芳
剁手靠品牌
一年一度的双11又来了,你剁手了吗?
11月11日凌晨1点,闹钟一响,家住天津的大兰立马拿起手机,清空了购物车里38件商品,这是她过去半个月里精挑细选的结果,付完账,大兰踏实了,躺回被窝里。早上7:28分,大兰坐在马桶上瞄了一眼手机,发现凌晨下单的商品,已经开始派送了。9:40,大兰在公司收到了今年双11的第一单,这是一件FILA的潮流款羽绒服,原价2680元,提前支付170元定金,双11当天支付尾款1076.93元。
除了已经收到的羽绒服,大兰购物车里的大衣、靴子、裤子、纸尿裤、护肤品、书、牛奶、零食还在路上。她粗略计算了下,凌晨1点清空的商品价值大概有八九千元,超过了她一个月的工资,但这已经是“考虑到没钱,忍痛删了好多”很克制的结果。
放在五六年前,双11瞬间花掉八九千元,在她看来是一件疯狂的事。大兰是工作之后才关注到双11,第一次熬夜下单是在2012年,“当时审美和收入都有局限,买的很多都是小件,乳液,洗面奶,还有粘钩这样的日用品,不值钱,也没有摸透双11的游戏规则,花几百元就了不起了。”
但是今年被清空的购物车里,有FILA的羽绒服,NIKE的鞋子、帮宝适的纸尿裤、科颜氏的护肤品、日本的网红零食、还有原创设计师品牌的羊毛大衣,基本上都来自品牌旗舰店。大兰的双11购物心路简单地总结就是,没钱买小牌,有钱买大牌,买多了开始关注原创品牌,总之是越来越贵。
忙着在双11剁手的人,估计没人记得这最早是个面向“屌丝”群体、主打低价的光棍节促销活动。
2009年双11的第一年,天猫当时还叫淘宝商城,没有预售、没有返券,没有满减,只有全场五折,经过艰难的招商,仅有27家品牌商选择参加,商家们都把这个“光棍节”促销活动当做是一个清理库存和尾货的地方。不过,双11效应很快就超过了商家的预期,从凌晨持续到清早,还不到半天时间,商家的备货就卖光了。没人想到2009年11月11日会创造5200万元的交易额,杰克琼斯是第一年的销售榜首,最终销售了500万元。
500万在当下可能只是须臾之间的事,2019年天猫双11开场2小时后,45个服饰品牌宣布销售破亿。天猫是服装,尤其是女装的主要阵地,一年又一年,双11还在继续,品牌榜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在2013年前后的三年时间里,韩都衣舍、茵曼、裂帛、Artka、妖精的口袋这些诞生于淘宝的淘品牌是女装榜单绝对的主力军。不过,2015年之后,传统品牌开始在榜单上出现,优衣库霸占了2015-2018年四年的榜首,到了2018年,除了韩都衣舍还在TOP10,其他的淘品牌在榜单上全都销声匿迹。
图/视觉中国
路亚的双11是从优衣库开始的。路亚回忆,刚开始,对双11多多少少保持怀疑的态度,虽然很多商品就是直接半价折扣,但是他们会提前悄悄提价,直到优衣库的出现,实打实的半价,她连续好几年熬夜抢优衣库,确实过了那个时间就没有半价了。“第一次我就抢到了一件优衣库的发热裤子,一件开衫,没有抢到99元的轻羽绒还后悔了很久,感觉自己亏了一个亿。现在每年双11都要在优衣库抢一两千块钱的。”
2015年开始,路亚双11抢购的目标又多了一个——进口日用品和护肤品。随着出国游玩次数多了之后,对境外品牌有了认知,但国内外价差非常明显,直到她发现进口品牌的旗舰店越来越多,“品牌旗舰店还是挺靠谱的,都有提交工商执照,价格对比合适的话,就在双11买。”自从找到旗舰店,路亚再也不从其他渠道购买了,“现在回头看,之前从小网店买的真假掺半,肯定买到过假的。”
现在,路亚双11剁手的胆子越来越大,今年双11,她本来想买一只Chloe的包包,原价10500元,到手价6065元,犹豫了一下,没抢到,居然很快就卖完了。
眼下,品牌商品已经成为双11人们剁手的首选,不止在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同样如此。
王思思在一个中部城市做农村教师,今年跟同事拼单买了兰蔻的眼霜,双11价格相当于买一送一,还买了日本进口的卸妆水和面膜。王思思和她的同事,一个月工资三四千,虽然收入比不上一二线城市,但消费力不低,Dior的粉底、纪梵希散粉、宝格丽香水、YSL口红都在她们的购物车里,“毕竟平时也没什么地方消费。”
今年双11天猫成交额再创新高,当天下午就突破了2018年全天的成交额,最终数据定格在2684亿元,同比增长25.7%。物流订单12.92亿,同比增长23.99%。这意味着,人们在天猫上每单的花费在增加,单个订单的金额已经悄悄上升。
直播催生“懒人文化”
除了知名品牌和稀奇新品的助推,受到直播影响,这代消费者更倾向和习惯于高频互动,以及享受被讲解和服务带来的安逸感。
赵平的一个朋友在做主播,一次邀请他去网上直播间捧个场,谁知赵平进去没多久就买了一瓶化妆水,“我一个男的,很快就下单了,因为打折力度很大,主播尤其是大主播更有议价能力,和商家谈到比较实惠的价格给到用户。”
李冉看了李佳琦的直播后,也被安利买了洗发水和悦诗风吟散粉,后者两盒35元,比双11优惠价还便宜15元,“用券多,赠品多,感觉很划算,尤其是一波秒杀后,就想抢。”
相比之下,孙媛更像个淘宝发烧友,热衷买买买的她,每天都会逛淘宝,“淘宝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之中,逛的时候特别能解压,购物车都是满的,每个月能花上八九千元,基本不在线下购物。”今年双11,她在淘宝上总共下了43单,涉及美妆、宠物、日用品、衣服、饰品、餐具等,花了小2万元,以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消费金额。
去年她开始接触淘宝直播,仅仅出于好奇,今年双11期间她开始花更多时间看直播,买了一些食品、生活用品和美妆等,“基本都是我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不会去买。”这段时间她每天下班后都看直播,蛮喜欢那种互动氛围,尤其觉得李佳琦很能调动粉丝热情。
这种变化并不稀奇,在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的时代,阿里、拼多多、京东、唯品会、蘑菇街等电商平台纷纷加码直播,希望能降低获客成本,给交易带来更多流量。今年双11,淘宝直播在1时3分的引导成交超过去年全天,9小时引导成交破百亿元,成为天猫双11品牌新的增长点。
这种大背景催生了一批新的消费者,也带来了更安逸和“懒惰”的消费习惯。
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这样描述这类消费者,“他们居然是淘宝的低活用户,是淘宝直播的高活用户,只看直播买东西,不再看图文,已经习惯别人伺候他给他讲解了。”他发现这波人群没办法贴标签,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小县城都有。
其中,直播给购物习惯带来的本质变化在于,把传统的“货对人”变成“人对人”。以往,大家习惯在客服按钮上咨询商家,如今通过直观的视频就能了解几乎所有的产品困惑,迅速打消疑虑,也和商家和其他买家高频互动,网上购物变得更加真实和有人情味,相当于降低了决策难度,快速下单也不稀奇了。
理性消费成趋势
随着个人成长的变化和购买渠道的拓宽,人们的消费也逐渐趋于理性。
双11凌晨2点之后,钱飞终于舒了口气准备睡觉。2点一过,他看到iPhone 11 Pro回归正常价,决定不再购买。原来,双机用户的他迫切需要两个手机,但9月刚买了三星 Note10,两三个月内花一万多元在手机上经济吃紧,而且这款手机不支持5G,最后他终于苏醒过来。
被打入冷宫的还有一款智能手表,加入购物车前,钱飞还特地问自己:买这个真的有用吗?也许是潜意识作用,11日早上他并没有立马下单,中午再看时这款限时秒杀产品已经恢复原价,比优惠价上涨近1000元,他决定也不买了。
到最后,被清空购物车的有给老家送去的近2000元电视机,近2000元的苹果AirPods耳机,以及一些书籍,花了5000多元,相对以往也不算多。他记得花费最多的一年是2018年双11,由于购买一部5000多元的手机,下单总价攀到了7000多元。
要知道在以前,他也是爱囤货的主儿。一到双11就疯狂囤货,尤其是生活用品,记得一次囤的3瓶洗发水和沐浴露,2年都没用完,“过度消费太明显,贪便宜。”
虽然这两年钱飞在消费上变得理性起来,但他也发现,对不太急用的生活耐用品,多数人还是倾向于重大促销日消费。他家以前有个洗衣机工作时声音老出问题,最终忍了一个月等到618才换新的。“节假日营销会给消费者带来这种印象,认为重大促销日商品更便宜,从而形成一种营销文化。”
而已经结婚生子的赵平,对理性消费的变化有了另一层理解。一个人时家里空间大,过什么生活都随心所欲,成家尤其是有了小孩后,空间被挤占了,布局家里要做减法,生活也要做减法。
如今,赵平也不在双11这种重大促销日囤太多纸巾和耐储存水果之类的商品,今年主要买了800多元的鞋服、1000多元的扫地机器人。他记得双11购买最多的是2013年刚结婚那会,花了3万多元购置了家居、衣服、小百货等,而今轻松简洁的生活成了另一种追求。
图/视觉中国
除了自身认知和经历变化外,造就理性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渠道多元化。
赵平会在双11期间看到品牌也会在线下做活动,如果碰到家用电器等大物件,他更倾向于在线下购物,因为售后服务更有保障。
李冉也看到了更多渠道的崛起,倾爱购置美妆产品的她,每逢朋友出国都会找他们代购。今年双11在美妆方面,她只买了面膜和欧莱雅大红瓶面霜。平常爱好衣服和耳饰的她,去了一趟义乌小商品城后,发现很多便宜好看的东西,也消除了在双11疯狂买买买的欲望,为花了小几十元买的几串耳坠感到开心。
(注:文中消费者均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