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人脸识别……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这些“智慧”的技术,是否可信安全呢?12月3日,在第二届江苏省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带来主旨报告《可信人工智能》。他表示,随着人类生活被人工智能广泛渗透,公众接受人工智能的程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可信问题。
“可信”是人工智能发展核心
何积丰说,“可信”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概念,主要强调的是计算机系统和其处理过程的可预测性、可验证性。可信人工智能由我国提出,并在G20会议上被各国所认可,这也是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所在。
何积丰在报告中表示,其实关于人工智能可信的问题,世界上已经有了不少案例。“比如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事故,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未能识别道路清扫车;聊天机器人被黑客教会种族主义,经过训练以后‘懂得’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别,这种聊天机器人显然不符合伦理道德,更不符合公正公平;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中,由于被病人的血溅到了摄像头,导致机器人‘失明’,感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事故的发生呢?“主要因为这些突发的场景并不在训练范围,机器也就无法从容应对。而人工智能如果被赋予情感,则超出了社会伦理范畴。因此,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安全应是平衡发展。”人、机、物融合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系统状态。如果把人、机、物中间的物理运动以及众多事件进行组合,如何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测试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内忧外患”
在何积丰看来,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对内要处理数据偏差、系统失误等情况,对外则要应对黑客攻击、场景受限等问题。他解释,人工智能系统与传统的软件系统有很大区别,这使得其安全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例如,科学家训练人工智能算法时会设置奖励函数,以帮助算法学得更好。但在实践中,人工智能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一个机械手被要求把木块挪到桌子的指定地点,于是机械手学会了挪桌子;让程序学习检测皮肤癌,程序却发现恶性皮肤病变的照片里往往放着一把尺子,便以尺子来作为判断标准。
“奖励函数选择合理性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可以扩展人工智能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怎么实现安全监管?”何积丰说,奖励函数的错误解读,就是人工智能“内忧”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传统软件里面有目标系统,系统的可能行为一般是能够进行描述的。换句话说,用户有明确的要求,系统应该给我完成什么任务?但是机器学习的目标系统行为与样本选择有关,没办法验证,也没办法进行有效的分析。”
如何保证人工智能安全可控?
何积丰表示,人工智能是一种“赋能”技术,并非一门学科。人工智能能够与行业、社会治理结合,具备新的赋能功能。因此,对于其安全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一层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安全问题,一层是人工智能与行业结合后的潜在风险。以网络安全为例,他认为,人工智能很多目前应用到一线的产品,其实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算法、算力、网络体系和数据体系的安全性等,比如,数据传输过程中会不会被篡改,很难去验证。
另外,人工智能的“可信”,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社会伦理准则。比如,对数据进行分类,规定这个数据哪些地方能用,哪些地方不能用。人类应该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设定边界,不能做无限开发。
此外,何积丰指出,现阶段人工智能的通用性较弱,行业应用场景差异较大,技术大规模的普及应用仍未真正实现。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技术推动人工智能通用发展,此趋势不可阻挡,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求,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带来失业潮,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的工作,其实这些消息都有些夸大。”何积丰表示,很多职业其实是被时代发展而淘汰的,机器人只是取代了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还有部分高危、人类不愿意参与的工作等等。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同时,我们也不必纠结于究竟何时能够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去为它划定时间界限,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工智能足够安全,可以被人们信任、接受时,这样的可信人工智能时代自然会到来。(作者:陶韬 编辑:谢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