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远”这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要学会融入团队,以团队形式共同进步和成长。毕竟一个人的能力、见识都是有限的,团队间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而本文则主要分享关于团队成长的一些个人见解和方式。
阅读指南:
(1)受众人群:任何人
(2)阅读收获对团队成长的基本认知;树立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团队文化。
前段时间需要梳理新的一年,产品小组间的一些学习计划,目的是在于增加产品同学间的一些交流,以及知识的提升。那么下文,则总结了当时是如何整理团队的一些问题、学习的方式和计划等。
一、概况1.1 目标
在制定相关的计划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需求导向,即目标是什么:确立新的学习章程;增加交流空间;拓展成员的认知边界。
1.2 问题现状
其实在梳理过程中,有咨询请教过身边一些同行朋友,发现要么没有一个固定的交流学习方式,要么就是往往开始容易后面执行或者效果都不太理想。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团队会拿“分享”当作KPI考核之一。
总之,这些团队学者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种,别人的不见得就是其他团队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已知问题。
(1)缺乏计划性及执行力度
一方面执行力的欠缺,在于缺乏计划的长期性(大多短期、片面方案)。而计划制度方面的问题,也大多是在团队间没有达成一个“文档式”的规范,及目标的一致性。
(2)类型单一
很多时候,产品之间乃至整个团队,所谓的学习常态大多采用“分享”形式,倾向于单向的输出和共鸣。
(3)缺乏一定的激励和自我驱动力
显然,这个在很多团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激发成员主动学习、分享乃至交流。而且,人的本性就有“懒”的原罪,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一定程度摆脱这方面的负面因素。
(4)缺乏深度交流
有些时候想法和计划都是美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往往容易被动执行,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所以往往会对交流分享的内容兴趣寥寥,听完了就了事了。
二、计划
通过以上的一些梳理,大致可以有针对性制定相关的“学习成长”计划。而这部分,将分主题、规则2大方面讨论。
2.1 主题
(1)专业性主题内容:针对行业、B端产品、APP等领域进行产品、设计、运营及数据专业方面的主题性分享价值:作为产品从业者,在优先级上首先需要建立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成长。所以在这样的计划里,就需要保持这方面的长期摄取学习。另外,也可以围绕团队日常服务的业务方向,进行垂直领域方面的扩展。
(2)开放性主题(类似圆桌派、读书会等)内容:采用圆桌式话题讨论,围绕1到2个现象话题进行交流,无明确主分享者。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进互动交流。并且借助这种思辨式去讨论,有利于在对待同样事物上,带来更多不同的认知角度,以及思考的逻辑严密性。比如拿一个此前国内外网友在看待李子柒的文化符号的态度差异,那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讨论没有绝对正确,更多的是思考的论证过程。
(3)学习性主题内容:该主题指个人或团队成员在某个领域都存在一个认知缺失,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技能要素。那么引导这样带有个人或成员集体的学习诉求,去明确一个选题,可自主学习或向专业认识学习,也可以邀请团队外的嘉宾来分享,最终为大家普及相关的知识。价值:拓宽个体和集体某方面的认知边界,在这个时代,产品人极需跨界意识,多去主动学习未知的信息,是有利于提升整体的产品素养,为产品带来更多的可能。
2.2 规则
具体的学习框架已经确定,那么就要制定相关的规范来定下这种机制。
(1)分享选题收集&审核
每2周定期汇总成员反馈感兴趣的话题,并集中一次进行选题审核,确定哪些话题可以作为分享内容,哪些暂时搁置,目的是除了达成一致外,还是提供分享内容的门槛,哪些值得哪些不值得(就像需求评审)。
(2)分享排期
就像做需求排期一样,针对已确定的主题,主动或安排成员完成某一个选题,这个排期最好能覆盖1个月以上,这样起码有充足而不仓促的准备时间。
(3)分享节奏
以一周一分享的形式,轮流展开讨论。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到1小时,毕竟日常工作十分忙碌。
(4)奖励方式
如果团队成员足够多,完全可以采用一个匿名评价的方式,并每季度评比几名优质的分享者,最终奖励一些实物或其他礼品(当然这需要一个众筹基金)。
总结
其实一个好的成长计划,不止于此,也不是说有了这些一套套方案,就ok万事。更多是在于自身的清楚认知,对目标的制定和执行,并且持续地去完善,也就是所谓的永无止境。而关于这样的团队成长,也需要谨记一些原则:
(1)学习成长是一种遵循本心的行为,切记流于形式,或过于“死规矩”,应该灵活、自由及放松地去进行;
(2)因为人无完人,是个人总会某方面的能力缺失。在团队内,我们不仅仅帮助其解决对方的问题问题(甚至直接拿出成熟解决方案),还需要引导对方应该如何掌握、如何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作为产品人,应该多去学习,多去交流,多去跨界,才能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职业能手,而不是一个局限于某一个小领域的所谓“专才”,闭门造车不如碰撞的火花。
(4)作为管理者或者产品人员,需要多思考如何帮助提升队友的能力,于人于己都是莫大帮助,起码对于团队协作效率的提升不只是一个档次。
本文由 @A.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