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连 > 正文
人工智能网热度:

【区块链】数字基建狂潮中:区块链处于什么位置?

本轮数字基建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区块链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如何发展?碳链价值有幸邀请到了国盛证券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宋嘉吉、蚂蚁区块链高级架构师吴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区块链高级研究员和涛,就这些问题作出分享和讨论。

Q1:前一轮基建的重点,是高铁、高速公路、房地产。基础设施的搭建促进了物流业、网购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并直接塑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前一轮基建相比,这一轮有什么不同?数字基建指向的未来图景是什么,可能促进社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宋嘉吉:整体来看,今年海外经济比较动荡。在国内要提升内需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着重强调了通过新基建的建设来拉动新老经济的转型。

在过去几年,我们的基建是以房地产为主线,房地产是周期之王,拉动整个上下游,包括建筑建材、家电,钢材大宗品等产业链的发展。另外一个是过去几年以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为方向的投资,像铁路每年8000到1万亿的投资,量也比较大。

随着房地产经济逐步到头,公路交通建设逐步完善,这一轮以5G为核心的网络互联网层面的建设逐步拉开序幕。跟3G4G相比,5G着重强调了三点:高速率、低延时和万物互联。这三点分别对应了我们目前的高清视频、AR和VR大容量的应用,以及像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对延时要求比较高的应用。

未来我们生活将越来越线上化。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像娱乐、购物、差旅等开始线上化,下一步我们的生产生活也会转向线上,在转向线上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建立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任,节点可能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这就需要区块链用它不可篡改的特性来连接节点,搭建信任。

如果从来长远展望,我们会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我们的经济生活、相关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便利。

吴方:我认为新基建将加速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新基建的应用需要新的信任机制作为纽带,而区块链是数字经济的一个信用新基建,将推动信息互联网升级到价值互联网,迎来全新而广阔的数字时代。

我们坚定的认为,区块链是构建未来数字基建的信任基石,将加速数字基建的进程。同时,区块链真正的价值一定要体现在产业端,无论是提高效率、增进信任、还是降低沟通成本等等。

其实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是两手抓。一方面,我们不断打磨技术,拥有全球最多的的专利技术储备;另一方面也和各行业伙伴一起摸索场景落地、跑通模式,让区块链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和涛:从严格的角度来讲,房地产和基建都大幅拉动我们的经济,但房地产不能算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般的定义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基础设施是社会的先行资本,给其他领域创业和创造投资机会构成了分销成本。但是房地产特别是住宅,主要还是用来住。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18、19、20世纪发生了三次基础设施革命,18世纪蒸汽机机械化催生了工业社会,19世纪内燃机电气化推动了高速公路电网建设的基础设施,催生了石油和电力的社会。20世纪计算机和通信,推动了信息化和互联网,催生了我们现在的网络社会。

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的数字基建,或新基建,其实在过去一二十年中一直在进行,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是国际领先的,除了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公司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外,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基石是我们有着国际领先的通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经常出国的朋友应该有感触,无论是信号质量还是信号覆盖度,国内都是非常不错的,国外很多地铁其实是没有信号的。这里举一个我们工信部去年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通信网络。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大概1/5,但是4G的基站数量是全球的一半以上,所以我们每个人享受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不难看到,如果没有这么多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资源底层的基础设施为其他上层应用产业,互联网生态将依附于何处。我们没有这些数据中心,没有这些技术、带宽,计算资源,我们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直播、依附于何处?所以回到主题,我不觉得新基建有多么新,它一直不断的进行,也是我国一代通讯人奋斗的成绩,现在提出新基建,我觉得更多是从战略上有一个新的定位,要夯实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转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开拓数字时代的基石。

Q2:关于5G,我们知道它能让网速变得更快,这无疑将促进视频以及游戏领域的发展;关于大数据,我们知道它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分析出我们所渴求的答案,例如此次浙江省就利用大数据分析出了疫情的严重性,率先拉响一级响应;关于人工智能,我们知道它可以直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机器人能够取代在生产线上从事枯燥无味体力工作的劳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快速便捷。但关于区块链,大家目前还不能有一个直观的使用体验,不能知道它如何直接服务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于这一点,各位嘉宾老师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直观的介绍?

宋嘉吉:我认为区块链无论是相比于5G,还是整个通信网络,都是一个偏早期的技术。之前我也跟大伙讲过,5G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它有投资方、有技术的提供方,有设备供应商,再往上又有芯片。它是从2G、3G、4G一轮一轮过来的,从各个方面来看都相对成熟。

从我们生活来看,尽管区块链技术确实在落地,但它目前确实还不能带来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在电子发票里面用区块链的技术,但是从我们用户开具发票的过程来说,这并不能比原来中心化的平台能带来更多的体验。区块链它带来的技术红利不一定能够直接服务于C端,目前更多的是服务于B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C端也会受益,但是过程从用户侧来看,开具的时候其实没有感觉,但是当你在整个发票报销流程中,公司包括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稽查部门这些节点之间,能够感受到便利,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效率。

长期来看,区块链可能被应用于物联网。因为物联网本身就是一套分布式节点的体系,物与物之间非常适合用区块链来做串联。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国内的互联网模组公司成立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联盟。我们相信未来物联网会越来越多地尝试用区块链的技术,数据的采集、交互也会更加容易,打破原来的数据孤岛。这虽然是对未来的一个畅想,但是我觉得未来离现实其实也并不远了。

吴方:区块链给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直观的改变?蚂蚁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把技术落地在很多民生相关的场景中,它们大多数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关。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每到一个城市,可能会碰到下载当地App才能使用手机购票的情况。在长三角三省一市,通过区块链的底层技术打通,让用户能在长三角各个地市之间异地使用同一个地铁APP实时结算。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上海下载了大都会App,你到杭州和苏州可以直接刷大都会进站结算,这背后就用到了区块链技术的实时对账能力。

没有区块链技术的话,各个地市互相之间承运结算是各自记账,数据如果不一致,以谁的数据为准?如果是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谁来做这件事情?而用区块链来做各方实时记账,同时所有的清算结算都用智能合约去完成,无论是效率、信任,都可以实现打通。这就是大家可以感受到的例子,你可能看不见区块链在那里,但区块链就在为你服务。如果大家有机会去长三角乘坐地铁的话,可以尝试一下。

再举一个例子:今天大家在天猫买跨境商品,可以直接上支付宝搜蚂蚁区块链的小程序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产品所有的溯源信息,这也是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一个区块链场景。

和涛:区块链已经在赋能我们的日常生活了,只是还比较初级。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无论是深圳的区块链电子发票,还是区块链政务的一网通办的数据共享案例,这些都是区块链在我们生活中的落地案例。当然这些案例还比较早期,但我们相信萌芽状态一定会越来越大,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虽不为所知但非常底层的技术。

单纯从技术上讲,区块链是一个多方维护的分布式数据库。相比起中心化数据库,区块链的架构可能带来更多的信用溢价。我们也相信随着产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多方信息系统中采用区块链这种新型的去中心化数据库架构。区块链也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Q3:在新一轮数字基建中,区块链如何和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其他技术相互交融?它又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吴方:说到区块链扮演的角色,它其实更像是一个纽带,提供了一种融合信任的机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基础设施。具体而言,很多区块链的部署方式是基于云计算的。同时区块链起到了数据增信的作用,它可以实现不可见情况下的数据过程可信和最终可信。

比如,一些城市在数字化管理上应用了城市大脑。在城市大脑中,区块链和IoT、AI平台等一样,它已经是整个城市IT基础设施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保证数据来源和上链数据的真实性,推动这个平台之上创造各种各样的应用。在各个应用场景里,5G、大数据等技术都做了融合,缺一不可。

宋嘉吉:从长期来看,区块链会跟5G、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融为一体。我们在讲一个东西的时候,现在可能还会在二级市场去摘一些主题,但时间拉长了看,它会是一种最底层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在很多物联网项目中,多多少少都会用到区块链技术,但你不需要特别提出来说项目是基于基于区块链做的。

这就好比云计算,我记得在10年前云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还说基于云计算的什么平台,但现在来看,不管是国有云、私有云,甚至混合云,都是一种最基础的技术,包括容器的技术,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概念了。所以我觉得,未来是一个技术大融合的时代,哪一天区块链不被单独提及了,但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地用到,就表明技术真的开始走向成熟。它的商业体系、技术完整性,包括它跟其他技术的融合落地能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我们该如何看到这种技术融合呢?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说5G是整个脉络,云计算跟人工智能是大脑,区块链是神经系统。但是长期来看,某一项技术在某个场景下的作用还是会跟具体的应用场景相关,比如说在视频的应用,或者在跟线下的场景结合里面,每一种技术的使用程度是有差异的。区块链可能更多的聚焦在多节点互信,要搭建多节点互信的平台中间会用的更多一些,所以长期来看还需要结合场景。

和涛:关于区块链与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畅想。首先是区块链技术与这些基础设施的技术,如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包括工业互联网等在技术上的融合,这些已经有很多的探索了。比如在5G的动态频谱共享、云网融合、跨网对接、多云多网的协同互联(包括多接入、边缘计算、物联网标识解析)等方面,区块链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就是区块链本身可以作为新型的基础设施。目前,我们的区块链应用主要是作为企业间公共可信的数据库来采用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大家都各自搭建导致重复建设,而且各自建设标准也不一样,最后跨链的时候很麻烦,变成一个个局域网。区块链能不能自己作为一个跨区域或者跨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或一个跨国家的公共数据库或者公共账本呢?

这种说法和想法与我们说的公有链在理想上很类似,都是为了提供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或者说为企业、C端用户提供一个一般化的公共数据库,提供公共记账、可信记账的服务。但是我们相信以后的公共区块链基础设施,可能和现有的公有链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在2018年的时候,欧盟21个成员国签署了一个欧洲区块链的合作协议,他们要建立一个欧洲区块链服务的基础设施,叫做eBSI,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检索一下。其实欧洲的区块链技术设施,就是希望把欧盟二十几个国家全部通过区块链的方式串联在一起,推进欧洲的一体化过程。

这样的区块链的公共基础设施有什么用?我举个例子来说一下它的作用。在政务应用方面,一个西班牙的高中生通过区块链,可以用他西班牙的身份信息注册德国的大学,如果被录取获取德国的学位后,他可以用德国的学位直接在法国工作,相关的信息和留存的数据都保留在区块链上面。当然除了政务应用之外,也可以搭载很多其他的物联网像自动充电桩这样的应用,达到一个账户可以做到全欧结算的效果,它有非常大的一个想象力。

我们相信,在这两个层次上,区块链与基础设施的融合都非常性感和有潜力,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Q4:我们注意到,在新一轮数字基建中,‘数据’概念被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上。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撰文指出,要加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研究,构建数据作为重要权属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流通体系。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是否意味着在新一轮数字基建中,生产关系将发生一个颠覆性的改变?区块链可能为这样一个变化发挥什么作用?(例如:在数据可信交易、可信计算、隐私计算、数据安全防护方面,区块链可以做些什么?)

和涛: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机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是咱们中共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公告中的原话:‘要鼓励勤劳致富,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这应该是中央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个定性我觉得是有历史意义的。从经济生产要素的角度讲,数据成为了经济生产要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换句话说,数据成为了生产资料。

数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产资料?有人说像石油,有人说像土地,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数据时代的来临,即通过数字化交互的输入和输出,计算内容和传输内容。其实我们所有的互联网,所有通讯传输的内容和计算的内容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数据。

我们讲的这些新基建、5G,无非是让数据传输得更快,延时更短,人工智能让数据处理得更加聪明,物联网让物体产生数据、消化数据,数据中心是给数据多找点家,本质上都离不开数据。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构建于多方的、建立信任的数据管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我经常说它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很多人觉得把它缩小了,其实一点也不小。这个数据库是一个很大的发明,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的数据管理技术,对数字社会的生态有着非常大的潜力,这也是各个国家和政府对区块链技术鼓励达成一致共识的原因。因此,它必然会在接下来的数字社会建设中,在数据流通共享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欧洲区块链基础设施,其实是一个跨国间的可信数据共享。这样的例子,我想以后会越来越多。区块链技术有它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很多时候数据库不可能掌握在或者不适合长时间掌握在第三方手里的时候,区块链会发挥它重要的作用。

吴方:在新一轮的数字基建中,数字化的价值越来越大,而区块链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确权和使用的追溯。在可信计算、隐私计算等领域,区块链都做了很大的一个技术提升。这对司法、金融等高复杂度协同的领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对信息真实、权属、使用和追溯要求很高,导致过去用传统方式很难完全打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随着数字化越来越重要,信息可信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某些角度上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应运而生,它的底层技术是支撑区块链价值最重要的基石。所以蚂蚁区块链在区块链底层技术上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做了很多底层技术的研发。我们在区块链底层技术上积累了超过1000件专利,连续三年全球排名第一。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可信计算、隐私保护、跨链交互等方向的核心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这也是进一步夯实区块链在数字基建中可信基础架构的作用。

宋嘉吉:其实在3G、4G的时候,大数据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在很多场合下,不管是医疗也好,政务也好,平安城市也好,都试图去打通这样的平台。但是后来发现整个数据的交互存在几点大的问题。

第一,无法保证数据,尤其是一些敏感数据的安全性。比如说政府的一些数据,当然是拿出来可以用的,但一旦使用就需要把原数据交给你,但这就影响了很多部委把数据拿出来用的主观意愿。政府如此,企业部门也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数据放在一个可信的环境中去用,用完以后产生结果以后,再拿结果去做商业上的用途,但数据本身不直接移交给使用方。

第二,数据的格式本身不统一,特别是有很多非格式化的数据,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把这些东西先统一了,再做数据清洗,然后再打标签等等。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非常的麻烦,所以我们也看到过去很多大数据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所谓的数据交互,这也是受限于整个客观环境。区块链出来后,我们看到可信计算、隐私保护这些技术逐步推出后,虽然目前来说还没有完全达到一个商业上的用途,但它瞄准的原来大数据的痛点是很明显的。

在政务、司法、金融这些对合规要求比较高、数据价值又比较大的领域里,区块链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像以太坊,以及一些其他的商用区块链,都陆陆续续地推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它们在获取数据的时效性、便捷性跟隐私保护之间做折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只有在底层技术上打通了,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把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宏大目标。过去几年我们一直讲数据是生产资料,但是没有实现。希望区块链的出现,包括可信计算的出现,能够逐步从技术上先把路铺平,基于5G、物联网的数据传输平台,把整个数字生态的架构搭建起来。

Q5:据媒体报道,到3月1日为止,全国已经有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大概在34万亿。这些资金中,可能涉及到区块链行业的资金是多少?各位嘉宾老师预计,在本轮‘基建浪潮’后,区块链领域将会怎样发展?

宋嘉吉:首先澄清一点,整个基建的投资本身是个系统性、长期的概念,还很难在区块链单独技术上算出比例。目前用区块链只是一个尝试,因为没有公开数据,这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猜测。

本轮信息基建以后,区块链技术会跟实际的生产场景和生产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来做更大规模的实验。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像公有链平台也会陆陆续续的推出来,但这一步应该是比较谨慎的。所以在整个大基建的范畴里,我们目前还不能把直接把区块链跟整个大信息基建放在同一个维度下去看。因为信息基建本身是对一个成熟产业的推进。区块链更多的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要在大基建实实在在的资本投入里分到更多的蛋糕,还有待于技术的成熟跟长期的拓展。

吴方:基建浪潮的本质其实就是新一轮的数字化,它会带来一个直接的变化,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性会越来越强。数字化力量的重要性,尤其在疫情期间,大家看得很清楚,比如城市管理的颗粒化会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说明,今天需要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数字化能力,而不是继续用单点技术解决单点的问题,它需要在效率上发生质变,通过技术手段来做现代化的治理。在技术上我们强调通用性,也更强调一个系统性的输出能力。

区块链对于数字化的业务协同又是至关重要的。这在疫情治理上体现得很明确,从浙江最早的响应到用健康码、建立多个业务部门联动的捐赠监管、复工平台等,这些都不是原有的数字化技术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以无纸化来举例,我们从无纸化到线上化,或者说叫数字化,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而区块链可能把数字化提升到一个更新的水平。杭州一开始是无纸化,把证件、票据放到线上,去年浙江省财政厅实现了电子票据上链把医保报销打通了,老百姓得到的便利程度又上一个台阶。这种数字化它是体系性打通和重塑,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仅是节约一张纸,未来还能将更多价值连成新的治理网络。

越来越多城市在往这个方向探索。大家都知道云南有个数字云南的计划,最近它决定借助区块链技术,为整个省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区块链平台,会全方位用在农产品、政务管理服务等。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在部署基础设施或者叫数字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此来加速整个数字云南建设。

和涛:具体会有多少资金投入到区块链领域?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本轮34万亿的投资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断投资的过程,每年要根据进展情况和项目情况不断调整。不过我相信,随着区块链的应用的模式、应用方向和应用水平不断加深,与区块链相关的各类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都会有更长远的进展,行业肯定是良性发展并十分有前景。【责任编辑/林羽】

来源:碳链价值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cwlcm66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519329887@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