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在彭博社活动上透露,商汤科技累计已完成超30亿美元总融资,当前估值超过75亿美元。
公开信息显示,商汤最近一次对外公布融资信息是2018年9月,完成10亿美金D轮融资后,当时估值是60亿美元。这意味着,商汤科技自2014年成立起至今的五年时间内,已完成了近30亿美元融资,被外界称为“融资机器”。
头顶“全球估值最高、融资最多的人工智能(AI)创业公司”的光环,商汤科技却也面临着困扰:“估值是不是虚高了?”“如何加快企业商业化及发展落地速度?”
成立5年融资超30亿美金,暂无上市计划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为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家独角兽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原创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处于中游的技术层。
目前,商汤科技的落地场景主要有:智慧城市、医疗、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机器人、金融等行业,同时发布了一系列平台型产品包括:SenseMedia 视频内容审核平台、SenseFoundry 城市级视觉分析平台、SenseDrive 驾驶员监控系统等等。在核心技术上,商汤主攻人脸识别、视频监控识别算法、增强现实、文字识别、自动驾驶识别算法和医疗影像识别算法几项技术。
成立五年间,商汤科技完成了包括天使轮、A轮一直到D轮共九次融资,投资人包括软银中国资本、阿里巴巴、高通风投、IDG资本等。仅2018年一年,商汤就进行了三次融资,总融资额超22亿美元。
为什么商汤能在短短五年内获得如此大额的融资?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表示,一方面,人工智能处于风口期,受到资本追逐,另一方面深厚的专业人才储备是让商汤始终活在机器视觉技术前沿的关键,这也为商汤提供了不俗的早期自主研发能力。商汤还保持着和学术界的紧密联系,不仅与港中大、浙大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同时还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建立了以学术课题为导向的科研合作。
此外,商汤科技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安防、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车载等多个行业,同时以教育、新零售、机场、金融、楼宇、运营商市场作为目标进军行业,总共涵盖10个细分垂直业务线。商汤深入不同行业,不断细化产品,获得了一批知名战略合作伙伴和大客户,如中国移动、银联、万达、华为、小米、公检法等。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行业最大的行业门槛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要素在于算法、算力和数据,对应的就是技术人才数量、AI芯片能力和行业数据积累量。而商汤、旷视、云从等一类的企业以其招揽的大量人才在人工智能产业早期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可以说是第一梯队的企业。”易观AI市场分析师何文倩对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8 月 25 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旷视科技(Megvii)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书;从 2012 年到 2019 年 5 月,旷视公开披露了 7 次融资。目前估值已达40亿美金。
此前,曾有种种传言称商汤将上市,蓝鲸TMT记者对此求证商汤科技,商汤表示目前暂无上市计划。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资本是追逐利益的,更关注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情况和赚钱能力。若企业自身有强大的造血能力、能够自给自足,那么企业上市的意愿就不会很强。
何文倩也对记者表示,如果企业在一级市场能融到钱,或者能直接挣到钱,一般不会着急上市。因为上市之后,公司战略可能会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
估值被疑虚高,商业变现仰仗“资本力量”
在经历了2016、2017两年的投资热潮以后,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的估值如火箭般攀升,很多业界人士开始质疑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的估值是否过高了。
而2019年刚一开始,《华尔街日报》就曝出了商汤科技由于估值虚高导致其潜在投资人退出的消息,一时间引发热议。
易观AI市场分析师何文倩表示,就估值来讲,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数据,中国的市场规模大概在760亿人民币,但是增速在34%左右,这个数字代表了这个行业的高增长率以及未来的前景。AI企业的高估值和本身所处行业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可以产生的生产力息息相关。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蓝鲸TMT记者表示,由于目前优秀科学家团队的稀缺性以及项目、算法、技术都仍然属于相对缺乏,在此情况下,AI领域整体融资和估值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以至于在通用AI技术领域出现了明星企业估值虚高。
“未来,技术和算法都难以成为AI产业的核心壁垒,纯粹以‘点’为根基的AI技术服务会被逐渐边缘化。如今资本正在回归理性,今年是人工智能‘落地年’,市场不应该再讲概念了,而是需要技术真正落地产品。过去AI的技术是底层的技术,关键在于底层如何利用硬件形成一个平台的训练系统。要想实现更好的盈利,只有算法授权肯定是不行的,要加快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才是王道。”许小恒说道。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AI的投入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变现,都需要仰仗“资本的力量”。
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大约出现在2012年,从2015、2016年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落地。只靠技术作为壁垒,人工智能企业很难提高商业价值。
商汤如今发力落地与赚钱,探索出独具特色的“1+1+X”模式,商汤科技CEO徐立解释称:“第一个‘1’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基础研究,第二个‘1’是与产业应用结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X’是各个不同的行业。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赋能各个行业,这就是‘1+1+X’的概念。”
商汤从零开始研发底层技术,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再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平台Parrots和深度学习超算中心,加大在安防监控、无人驾驶、移动互联网、深度学习芯片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争取以原创技术赋能更多产业。技术与产业结合后,搭平台做生态。
对此,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认为,商汤科技到目前还没有一款能够让业界非常认可的成型产品。如果在技术还未夯实之时就去做生态,国内市场脚跟还没站稳就又跑去国外,这样的行事方式很难不让人觉得他们是在追风口,从而忽视了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据媒体报道,2017年商汤科技收入约7亿元人民币,已经实现全年整体盈利,业务营收连续三年保持400%的同比增长,2018年主营业务合同收入同比增长10多倍。此外,商汤自2014年起设立投资部门,至今已陆续投资了十几家公司。
资本的力量无疑能够帮助商汤保持良好的势头,一旦失去资本这个“护身符”,商汤科技还能像以为的那样“无所不能”吗?
“人工智能行业需要一步一步的积累和开拓。资本是双刃剑,是一剂贯穿筋脉的强心针,能支持公司发展,也可能裹挟公司的发展方向。只有不忘初心、坚持自己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夯实基础,深根固柢才能长生久视。”许小恒表示。【责任编辑/邹琳】
来源:蓝鲸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