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通过Bing微博发表声明,称部分媒体宣传的所谓某“微软高管”于伟从未担任过所谓“微软高管”。该员工因违纪及道德诚信问题,2018年初已被我司开除。
报道中提到的“赚25亿”、“带领团队仅用2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助力必应广告起死回生”、“看这个人如何搞定盖茨成为微软合伙人”、“发展遇困境?微软高管:逆势营救,总有破局之道适合你”等博取眼球的说法,均严重失实。
微软发出如此声明,主要是指近日被多家媒体转载的《赚25亿的微软最年轻合伙人只靠一个逻辑:目标感|》一文。
该文以人物事迹和采访模式,讲述了于伟的故事。文章开头便强调于伟毕业于中国科大计算机系本科,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全球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全球合伙人,是微软升职最快的员工之一。
全文对于伟的事业成就描述的可谓“神乎其神”,指出其进入微软后,主攻手写识别项目,并且仅用3个月就将手写识别正确率从75%提升至98%。由此获得比尔盖茨的夸奖和微软“金星奖”。
2009年,Windows 7发布后,于伟加入必应团队,负责必应商品搜索和排序算法;2011年下半年,其又加入必应广告团队。文章指出,在2005年至2011年间,必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1年亏损额甚至高达25亿美元。
于伟加入后,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用户搜索意图与广告的匹配问题。到了2015年,必应广告实现首次盈利。按照于伟在采访中的表述,他只花了不到两年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工作卓越的表现,于伟于2016年成为微软公司全球合伙人。
然而,按照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今日的声明所述,一方面于伟根本不是所谓“微软高管”;另一方面,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力挽狂澜”的操作,也不属实。
那么,于伟这个所谓“微软全球合伙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的头衔是怎么回事呢?
调查发现,早在2017年,于伟就以“微软全球合伙人”的头衔对外宣传。
在领英中,于伟的工作履历显示,于伟于2006年8月入职微软Windows部门,担任Senior Software Design Engineer,即为高级软件设计工程师,负责为Windows 7和Windows Phone 7.5开发针对东亚语言(中文,日文和韩文)的手写识别技术;2009年10月至今,担任Partner Eingineering Manager,即为合作伙伴工程经理。负责带领工程师和机器学习科学家团队开发AI产品。
根据领英上提供的信息,于伟的确如微软声明所述,并非高管。不仅如此,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的头衔真实性也存疑。
比如于伟有关“副院长”职称,在网上就存在称呼不统一的现象。其百度百科介绍中,就出现了前后不同的两种“副院长”职称。百科中“人物介绍”栏目称于伟是“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院副院长”;但人物历程中又称其是“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
据百度百科的历史词条编辑记录显示,于伟词条于2019年3月26日创建,经历7次修改,最终版本是于2019年4月18日完成,编辑者均为同一昵称。
实际上,并不存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院”这个机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下设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以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等机构。
至于于伟的另一个头衔“微软全球合伙人”的概念,则更有些奇怪。如果按照通常理解,“合伙人”这个概念应该是其以资金或者技术等手段参与微软投资,成为合伙人。
有网友解释称,所谓微软合伙人,实际上是翻译问题。也就是英文“Partner”的概念,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人”理念,实则是微软公司的职级区别。
根据网上流传的微软员工职级介绍,微软级别决定工资和奖金大致范围,级别越高收入越高,责任也更大。级别大致以数字形式,从59开始至80不等,59以下的主要是秘书和普通员工之类的。而职位名称中带有"Partner"则是68级,该级处于中间位置,低于VP,不属于高管范畴。
以领英信息为准,于伟的Partner Eingineering Manager (PEM)职称实际上并不是高级别职位,翻译过来也应是“合作伙伴”的意思,和传统意义上“合伙人”区别较大。那么“PEM”这份工作实际上是围绕着微软的合作伙伴生态,支持部门发展的。
2017年,于伟便以“微软全球合伙人”头衔对外宣传,根据今日微软声明,2018年初其被开除,而开除理由是“违纪和道德问题”。那么现在看来,似乎于伟被开除可能涉嫌夸大头衔,利用微软背书等原因。
于伟疑似为区块链发币项目站台
回到本次的“于伟事件”,通常来说,“高管”夸大个人工作经历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少见前东家专门发声明辟谣。
这次微软特地发声明澄清,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可能是于伟过分“神化”自己。比如他的头衔,听上去就很“高大上”,能成为微软这样大公司的“合伙人”,很容易就造成较大舆论影响,这是微软方面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这次微软站出来发声也可能是其公司架构体系导致对不良影响反应迟钝,“造假高管”太多积压到“忍无可忍”。
这种架构问题直观表现就是职位头衔有些复杂。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官方团队介绍页面中,除了一名院长外,一共就有八名副院长。如果很多人都挂着这种“副院长”职称,真出几个滥竽充数的,也不好分辨。
第三,媒体们也是“太缺大佬”了,以至于为了大佬而大佬,没有大佬哪怕凭空捏一个也要宣传。
第四,大众对“合伙人”这个词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迷信和崇拜:
创业公司里,有不是股东的、没有控制权的、随时可被赶走的合伙人;保险公司里,销售保险的小团队里的人,可以被称合伙人;咨询公司里的讲师,按照某种奖励机制,也叫合伙人;微软的合伙人“partner”只是一个职级,翻译过来被神话。
合伙人一词就像“投资人”,以为搞投资的都是有钱的。所以,于伟这样的人便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疯狂宣传自己。
有网友称,这一阵集中出现的针对于伟报道是因为其要开始发币,目前正准备提前造势。而那篇宣传于伟的报道文章里,压根没有介绍他的创业项目,纯粹包装自己,不合逻辑。
根据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旅行服务市场平台,Tripio的项目介绍,于伟目前担任该项目的顾问,其顾问简介中,同样使用的是“微软全球合伙人和微软亚太研发工程院副院长”头衔。
这个项目创始团队大部分来自艺龙旅行网,主要做“去中心化”的住宿旅行业务。不过截止至发稿时,该项目所发行的币,币价只有2分钱。
巧合的是,这个项目于2019年9月24日召开了线上发布会,恰好和环球大佬那篇报道发布时间一致。
因此,最近这篇报道,很可能是于伟或者该项目方宣传、造势的行为。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今日声明中指出,还将继续深入调查此事,或许随着官方内部调查深入,有关于伟其人,会有更多真相浮出水面。【责任编辑/贾期】
以下为微软公司声明全文:
说明
上周起,我司注意到一批集中的媒体报道,宣传所谓某“微软高管”在我司的工作事迹。由于上述报道过于夸张,报道频繁且严重失实,恐利用微软技术研发声誉进行不当背书,误导社会大众,引发不必要的第三方公私损失。特调查说明如下:
经查,上述媒体报道中集中宣传的员工于伟,从未担任过所谓“微软高管”。该员工因违纪及道德诚信问题,2018年初已被我司开除。报道中所谓“赚25亿”、“带领团队仅用2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助力必应广告起死回生”、“看这个人如何搞定盖茨成为微软合伙人”、“发展遇困境?微软高管:逆势营救,总有破局之道适合你”等博取眼球的说法,均严重失实。
此事件并非孤例。我司近期将针对此类事件进行集中处理,以恪守行业责任,避免对行业大众产生误导。特此说明。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
2019年9月29日
来源:IT时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