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之后的下一波技术浪潮是人机协同,人与机器配合可以大幅提升效率
如何让学术理论走向商业应用,一直是困扰人工智能领域的难题,尤起是在投资热潮退去后,这样的困境愈发凸显,最后留在牌桌上的玩家开始讨论如何打破这一僵局。
11月4日,在广东举办的2020企业创新生态大会上,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与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展开了一场世纪对话,深入交流了关于人工智能当下的发展方向和以及未来的应用场景,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
波士顿作为动态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先驱,眼下刚刚完成商业化应用的初步探索,立志于打造机器人界的安卓。
作为国内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目前已经是业内领先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范围延伸到了金融、出行等多个领域。根据公开报道信息,该公司正在冲刺国内上市。
超越深度学习,下一波浪潮是人机协同
“我们认为一定要人机协同,这是一个理念,人工智能一定要服务人类。”周曦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人机协同,一旦偏离这个前提,人工智能几乎没有出路。
马克·雷波特也认同人工智能需要服务于人类,但他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会替代人类,“疫情期间,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这些场景下机器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选择。”
不过,在周曦看来,人工智能终究无法替代人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相互替代。
周曦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基于深度学习所发展出来的,但深度学习无法真正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必须要结合另外一条路——专家知识,即发挥人的作用。
“因为我们人类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很小的样本的情况下,做出创造性的决定,但机器一定要经历成千上万次试错才能做出决定。”周曦解释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机器无法替代人类做出决定,在重要问题上试错的成本也太过于高昂。
同时,周曦也阐述了机器的优势,“我们相信最后有智慧的是人,但是人的大脑,会受到我们体力、经验和时间的限制,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想一个法子,能够让人的体力、经验和时间得到更多的释放。”
周曦坦言,这一过程并不简单,想要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首先要做的是梳理一遍大脑的逻辑,并通过数个维度去赋予机器这项能力。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让机器像人一样“看得懂,听得明白”,也就是赋予机器感知能力。第二阶段要让机器明白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危险的,也就是赋予机器认知能力。第三阶段是让机器能够去回答问题,即赋予机器知识。
“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也能按照人的逻辑层层递进,那它就变成了人的良师益友。”在周曦看来,人与机器的相互配合,让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这就是人机协同。
定位人机协同整体解决方案
在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时,马克·雷波特表示,“我们希望机器人可以被定制,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任务。”被称为“机器人司令”的马克·雷波特希望将波士顿动力打造成机器人界的安卓。
相比之下,已经完成前期市场铺垫的周曦则想的更为长远。
周曦指出,当下社会的稀缺资源过度集中,人工智能在现阶段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大家都在抢购学区房,因为好的教育资源稀少,我们却需要教育上千万学生,同样在医疗领域也存在这一问题,人工智能的意义就在于为各个领域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
当下,云从科技业务范畴早已遍布各个领域。从最初提出的“一个平台,三个板块”,即依托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在银行、安防和民航三个板块铺开的产业布局开始,到后来不再局限于单一行业,承建了“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始为全社会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服务。
2020年5月,云从科技又与广州市政府达成“数字基建”合作,双方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致力于构建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软硬件一提化的人机协同服务体系,这也标志着云从科技已然从一家人脸识别独角兽蜕变为基于AI核心技术闭环的人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大会的最后,周曦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我们在做人工智能不应该抛掉我们人的智慧来做,我们要延展人类的智慧,这是人工智能想要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