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正文
人工智能网热度:

中原硅谷的“超能力”,智能传感的新篇章

荒芜的未来世界,沉默寡言的技术宅,佩戴一副眼镜和手套,进入拥有视觉奇观的全息游戏世界大杀四方……这是2018年的电影《头号玩家》开篇为观众讲述的奇妙冒险故事。

全自动调节的触觉椅,搭载先进视网膜屏幕的头盔,以及覆盖脖子以下全部身体的体感衣和触觉手套……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部科幻电影中,“头号玩家”们依靠传感设备的辅助,实现了沉浸式游戏体验。

而让男主在游戏世界大杀四方的传感技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并且正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

同样在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彼时,共有17家企业携18项传感器相关新产品、新技术亮相发布会。

今年8月21日至23日,2022年世界传感器大会将如期在郑州召开,本次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将有超过200家企业参展,促成重要项目签约金额超200亿元,成为推动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盛事。

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传感器被认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并在元宇宙成为全球热词之际,作为元宇宙接口的传感技术,获得资本、政策、市场等多方追捧。

一、智能传感的星辰大海,与不得不说的中原力量

未来中国最需要发展的科技是什么?

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还是新能源汽车?

这些重要的技术都离不开智能传感。

例如连接世间万物的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通信设备,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通过新的排列组合连接在一起,其中传感器自诞生以来,帮助人们获取精准信息,已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最为基础的设备。

中国更是全球重要的传感器市场之一,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 5G 等新基建不断推进,物联网应用不断落地,传感器在国内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 2484.3 亿元,同比增长13.5%;未来三年(2021-2023)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仍将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 2023 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3854.1 亿元。

传感器作为我国“强基工程”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健康中国行动等多方面鼓励性政策的推出。

《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新能源、数字创意、相关服务业等三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目前,物联网已实际应用到家居、公共服务、农业、物流、服务、工业、医疗等领域,各个细分场景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原河南,无论是开封尉氏县的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农田核心区,还是漯河有智能巡防无人机监控的7000亩辣椒标准田,甚至到郑大一附院用5G智慧医疗专网,和郑州郑东新区投入商用的“5G+智能网联公交”,都随处可见智能传感的身影。

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原硅谷的“高新”力量。据了解,目前郑州高新区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拥有4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产业规模已由50亿元壮大至150亿元,年均增长45%。在2020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郑州高新区位列第五,中部第一。

二、郑州“传感谷”,何以成为“电子肌肤”的大本营?

两湖之间看武汉,两河之间看郑州。

郑州的传感故事,离不开西部新城——高新区。这个以高新技术为养分的区域,培育出近5万家企业,18家上市公司,70余家新三板企业,近600家四板企业。

同时,在郑州高新区,还规划了4500亩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经过多年发展,郑州高新区在智能传感器及终端的产业化方面已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形成了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网)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及批量生产能力,涵盖了环境、工业、农业、电力等诸多领域。

郑州“传感谷”厚积薄发,离不开地方政府一以贯之地建设扶持。早在2017年,河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行动计划》;2018年,《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培育方案》出炉;随后几年间,各项政策不断对传感器行业提供支持,显示了河南省尤其是郑州高新区对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同时,“一谷六园”的规划拓宽了产业边界,提高了技术合力。

“一谷”指在高新区,谋划建设约3平方公里左右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重点发展MEMS传感器、传统工艺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终端等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六园”指在开封、洛阳、鹤壁、新乡、三门峡、南阳等各具特色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区,打造“研发设计-材料设备-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产业链,形成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联动发展新格局。

“硬实力”+“软实力”成为了中原硅谷的“一体两翼”。

硬实力上,展示中心、双创基地、人才公寓、产研学基地等必要的产业生产要素为传感企业和人才在产业高度集聚的高能级城市落地,提供了必要条件。

软实力上,整个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平台涵盖“三院四平台、一基地多园区、一基金一服务”专注于智能传感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打造“平台+标准+技术+应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生态系统,促进区内智能传感器企业的链式融合。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传感器领域郑州及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加之科研院所相对集中,通过打造传感谷实现单点发力,集群互动,科创引领,产业升级,不失为一项科创兴郑的新举措。

三、高新区的“超能力”:始于技术、陷于环境、忠于生态

2018年以来,郑州连续成功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

2022年第三届世界传感大会,更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应用场景展示,有效沉淀展会资源,助力河南省传感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深度对接。以成功召开世界传感器大会为契机,郑州传感谷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政策定向支持:郑州市政府制定了《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出台了《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高新区为核心形成“一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

站在智能传感区域生态的高度上,高新区政府提出六大类的支持内容,即:引建一流企业(项目)、凝聚一流双创要素、创设一流创新制度、融通一流产业协作、培育一流领跑企业、优创一流发展环境,形成了“引、凝、创、融、领、优”支持政策体系,为智能传感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传感谷生态蓬勃发展:正在谋划建设的传感谷启动区,总投资60亿元,占地约337亩;启动区内的传感创新街和中试基地运营理念与时俱进、驱动模式为生态赋能;

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三个特色产业链”,推动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多位一体的无边界想象:中部地区首个传感器主题应用街区——传感创新街,提供了智能传感的产销对接新业态。传感创新街以线下场景展示+产品体验,与线上数字孪生、场景商城相结合,实现集展示、体验、采购干一体,推动产业链深度互动,助力企业市场推广。

打造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运营模式,线上实现数字化企业馆、场景馆、数字孪生DEMO,并通过AI智能推荐,线下一体化街区,实现智能方案展示、产品体验、“所见即所得”,借助“新品周”“主题券”“每日特卖”等运营机制,持续推动产销对接,助力企业创新。

作为正在描绘科技宏图的中部城市,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城市发展和产业数字化的关键着力点,郑州高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世界传感器大会选择了郑州,郑州选择了高新,以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为核心的产业群在中原硅谷的蓝图上,势必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cwlcm66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519329887@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