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新世纪以来浩浩汤汤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除了半导体巨头和创企的市场割据与纷争外,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扶持政策作为整个产业背后无形的推手,亦是一把锋利的剑。
这场风起云涌的产业大战从点燃至今,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梳理它的发展脉络,始终都有一个绕不开的节点,它的出现正式为我国整个集成电路(IC)产业的发展开垦了一片黑土地。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这一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为国内IC产业描绘了一幅横跨15年的发展宏图。
在宏图一隅,是我国IC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20%。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领域IC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而即将到来的2020年,便是这般景象的验收年,亦是纲要的关键性节点。产业变革的战鼓已率先敲响,自2014年起,全国多地相继跟进政策,北京、武汉、珠海等城市相继出台IC产业相关政策,掀起了一股半导体市场的创业创新热潮。
例如,上海和无锡两地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和发展,开始涌现出IC设计、制造、封测等企业,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桥梁。在产业落地上,两地亦通过产业政策“大打出手”,以IC产业生态、补贴和基金等相关政策抢人才、抢公司入驻、抢投资资源……
尤其是深圳、无锡、西安和成都等城市,为了引进人才和重大IC项目,在房屋和户口的相关补贴上下足了血本。
在这一波政策输出下,全国多地的IC产业扶持初见成效,开始尝到了甜头。其中,2018年上海IC产业的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那么,在这场庞大的IC政策之战中,全国各地的IC产业又迎来哪些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各地政府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在这场国外科技竞赛局势紧张,国内适者生存的赛道中,进一步延续着我国IC产业的革新与演变?
智东西透过这场已延续五载的地方IC产业政策之战,试图从中厘清我国各地政策的打法与格局,并以此剖析,它们将如何把我国IC产业拉上国际化竞争赛道中。
设计业成我国IC产业发展重要驱动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IC产业发展的重点已从封测业逐渐转向设计业。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IC产业已形成IC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三业并举发展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三业结构极不平衡,销售收入规模占比分别为28.8%、23.2%和48%,以封测业为重。
我国IC三业结构的天秤直到2018年才趋于合理,尤其是设计业。去年,我国IC设计业销售收入规模占比提升至38.6%,产业高端技术实力大大增强。此外,晶圆业和封测业的规模占比分别为27.8%和33.6%。
从产业营收方面看,2018年我国IC产业销售收入为6532亿元,其中设计业为2519.3亿元、封测业为2193.9亿元、晶圆业为1818.2亿元。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认为,我国IC产业结构已从最初的“小设计-小制造-大封测”逐渐向“大设计、中制造、中封测”转变,并逐步走向高端化发展。
设计业已经成为多地IC政策竞争的焦点。今年11月,在刚刚落下帷幕的IC行业盛会ICCAD 2019中,清华微电子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向大家抛出了2019年中国IC设计业规模最大的十大城市排行榜。
深圳、上海和北京依然坐拥着我国IC设计业规模前三甲,与无锡、杭州和西安成为销售额突破100亿人民币关卡的六大城市。
如果说一颗芯片的制造就像盖房子,那么芯片设计环节就如同房子的设计图纸。
人们在设计中需要对整个房屋的采光、通风、布局和房梁构造等多个部分进行精心考量与规划,就好比设计师对整个芯片电路布局、绕线、能耗和功率等多个要素进行设计,让芯片在运行时获得最佳性能效果。
一定程度上来说,IC设计业的水平从侧面反映了整个IC产业链所处的技术门槛,也意味着产业天花板的上限。
设计业已然成为我国IC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浓缩着我国半导体产业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创新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