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 > 正文
人工智能网热度:

徐颖:不吹不黑,润物细无声是北斗的发声方式

开车的人都知道,每辆车上都会配一个红色三角架,它的主要作用是当车子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它可以起到提醒过路车辆行人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在高速公路中发生事故后,即便设置了三脚架预警,拥堵也会发生。

 

如何让这种预警更好地发挥作用,有人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做了一个创新。千寻位置做了一个尝试,将北斗的时空能力放入到三脚架中。这样一来,汽车抛锚了以后,一打开这个三脚架,相关的数据就会被传到各种地图导航上,它能更早地提醒更多的过往车辆,告诉他们前面发生了什么。

 

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完成全球组网的建设。进入“后北斗”时代,如何让北斗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让北斗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更好,离不开上述的小创新。近日,在“北斗智造者”决赛现场,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颖。

徐颖:不吹不黑,润物细无声是北斗的发声方式

“如何在未来更好的推广北斗?一方面是让大家更了解它,让大家更清楚的知道北斗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能力,包括向智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当你变得越来越好用,大家就会知道,这是长期的,必然的,慢慢的潜移默化,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北斗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无处不在了,它更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种发声方式。”徐颖告诉澎湃新闻。

 

徐颖现任中科院空天院导航部副主任、“科普中国”形象大使,长期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建设工作。2009年,徐颖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同年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工作。在职期间个人结合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在国家二代导航专项中承担的任务,以完成工程任务为主线,研究了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在多源信息/信号辅助卫星导航增强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北斗是如空气一般的存在

 

说到北斗导航系统,一个绕不开的对比对象就是GPS。GPS的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也就是大多数人手机地图里使用的系统。北斗全球组网完成后,如何与已深入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GPS抗衡,凸显自己的优势,成为后北斗时代推动北斗应用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消费者端,北斗现在的大众认可度、认知度不如GPS高,这是特别正常的现象,毕竟GPS比北斗早出来这么多年,它很早就有了成熟的应用,北斗是预计今年完成建设。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如果说在2020年之前的北斗是属于建设与应用推广并举的阶段,可能2020年以后它会是一个推广和应用特别重点的状态。”徐颖说。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你用滴滴呼叫一辆出租车,司机和你都需要告知准确的接车时间和方位,否则就很容易误事。北斗导航系统就是提供基础的时空服务能力,但这种能力往往会被人们忽略。比如,我们通常会说我使用的是地图导航App,但很少会说使用的是地图定位能力。

 

“对于基础的时空服务能力,在我们生活当中或者我们各种应用当中,它其实有点像类似于空气这样的存在。它在,但是在你生活当中不会有特别强的存在感。比如说它给你提供服务,但是你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这个服务。”徐颖告诉澎湃新闻。

 

既然是如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要想让更多的注意到它,使用它,就需要让它变得更好用。在徐颖看来,北斗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怎么才能让它更好的为各行各业服务,其实北斗从业者一直在探索的模式。从行业应用来说,只说我们有精准的时间、空间定时定位能力还不足够。

 

“从更多的角度上来说,你需要去和行业做更深入的结合,这个地方其实和人工智能有点像。比如,用机器学习能提高效率,但你拿这个算法去行业中,不一定是好用的。还是需要和行业的需求去做一些深度的结合,去挖掘行业的特点,根据行业的特点来提供导航的特色服务。”

 

如何让北斗更好用,挑战在哪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表示,北斗的好不好用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应用。为了让北斗能在各个行业中用的更好,2019年8月,千寻位置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指导下,联合北斗七星股权投资管理和阿里云,发起“北斗智造者”计划,开放北斗高精度定位和授时的时空智能技术,鼓励各类创新企业、个人和在校师生的软硬件开发者能以更低门槛,开发拥有高精度定位能力的应用。

 

经过5个月报名和角逐,上百份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从大赛中诞生,应用范围覆盖交通、物流、能源、可穿戴、公共安全、农业、医疗、旅游等多个行业。

 

“如果真的想把北斗的生态做起来,其实需要很多行业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提出他们真实明确的需求,包括你可能要搜集许多行业数据、做很多行业的分析。北斗作为时空基础能力,要用好,它是需要渗透到每个行业当中去的。”徐颖在采访中说。

 

据徐颖介绍,她目前在做的项目之一就是利用北斗的探测能力与气象行业结合,服务精准天气预报。项目主要是利用北斗接收机来接北斗掩星信号。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反演水汽廓线等参数。据此为精准气象预报提供服务。相比气象卫星、原位探测等的常用的信号探测方式,北斗信号接收机可以更灵活,成本更低,覆盖范围也更加广泛。

 

有了北斗的能力,有了行业,要想让北斗变得更好用,挑战依然存在。“北斗和行业结合的一个普遍大困难,就是要对行业,尤其是很多壁垒相对比较高的行业做出非常深入的了解。不能仅仅只是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时间,还是需要和应用场景做深度的结合。这就需要深入的挖掘行业内部,但相应的就会很耗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周期比较漫长的过程。”徐颖称。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更多的行业结合,也就意味着北斗应用市场的增长不可能是一夜爆发式。

 

“北斗的增长,它更多可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会说,我昨天还是0%,今天就会变到90%,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因为今年北斗就完成了全球组网建设,所以在接下来的3-5年当中,它一定是北斗的应用和推广飞速增长的一阶段。随着北斗生态起来,我们会发现在各行各业当中,它的应用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增长。”在谈到北斗未来会议何种方式发展时,徐颖这样说道。

 

做科学也要做科普

 

除了北斗相关的科研外,徐颖身上还有另一重身份,“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在科普讲座中的敢于直言的性格和幽默诙谐的发言,为徐颖赢得了一批青少年粉丝。

 

谈到做科研科做科普之间的区别,徐颖坦言区别明显。“做科研的话,它是比较专业的一个领域,你应该是在一个比较细小的点上,去做一些深入的工作。这个工作是大家了解程度相对较少的,因为它相对比较专业,你在一个领域做得越深入,相对来讲,你能对话的人是越少的。”徐颖说。

 

但是科普的受众与科研就大不相同,受众广,老少都有。在采访中,徐颖还讲到了她在一些科普活动上遇到的“趣事”,比如遇到一些已经多次解释但是大家依然困惑的问题:“我手机上怎么还没有北斗地图?”,“手机上的导航APP哪个用了北斗,哪个没用,我把那个没用北斗的APP删了?” “你会发现大家真的在关注北斗,也很爱国,可以感受到大家特别想支持北斗。但有时候他们了解的信息,又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是现在很多自媒体,为了点击率,标题就会取得越惊悚越好,内容看起来越离奇越好。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大家对北斗的一些误解。”讲到这里,徐颖有些无奈。

 

从自身科普经验出发,徐颖认为,北斗想要做更好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让大家正确地了解它。从客观的角度来介绍北斗的角度,不吹也不黑。

 

“北斗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它很好,但是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也要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中国人用中国自己的导航。北斗建设了这么多年,也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也凝聚了很多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投入,评价这样的一个系统最高的评价,那莫过于它好用,这也是每一位北斗从业者的期许。”徐颖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cwlcm66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519329887@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