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6日中午,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当选院士、外籍院士名单,院长约翰·L·安德森(John L Anderson)宣布,NAE选出87位新成员和18位国际成员,截至目前,NAE美国成员总数达到2309人,国际成员总数达到281人,其中中国籍20位。
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成员的华人包括李飞飞、刘镇钦、范钦强、俞久平、曾亮、张捷;邓中翰当选外籍院士。需要注意的是,李飞飞教授是美国籍,而邓中翰博士是中国国籍,因此是“外籍院士”。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美国四大国家学术院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工程院之一。
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师获得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
据NAE网站介绍,美国工程院院士旨在授予那些“为工程研究、实践或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包括“在适当情况下对工程文献作出重大贡献”以及“致力于新技术和新技术领域的开拓,在传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先驱人物。
作为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始人人、首席科学家,邓中翰被授予”外籍院士”的理由是:
为研制世界上第一台CMOS单芯片网络摄像机和中国监控视音频编码(SVAC)国家视频标准做出贡献。
邓中翰其人
1999年,25位硅谷华人受邀来到天安门,参与了建国50周年大阅兵,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中兴微电子邓中翰就在其中。在接受采访时,邓中翰感慨:“我在硅谷做了那么多晶片,却没有一枚属于中国。”
邓中翰是中国芯片行业的重要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邓中翰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选修电子工程专业,经过几年苦读,他同时获得了物理学和经济学的硕士、电子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多年来,首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毕业生。
邓中翰毕业后进入了IBM,期间申请了多项专利,还获得了“IBM发明创造奖”。一年后,邓中翰离开IBM 到了硅谷创业,成立了集成电路公司 PIXIM,INC.,市值最高达到了一亿五千万美元。
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意识到了“缺芯”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大力发展芯片行业,1999年,邓中翰、杨晓东等一批留美博士受邀回国,启动并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由信息产业部、财政部、北京市政府直接领导。
同年,邓中翰在中关村成立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主要股东为信息产业部,中星微的主营业务是多媒体芯片,主要应用在 PC、安防、移动设备的摄像头上。
2001年,中星微研发出了“星光一号”芯片,这是这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MOS 数码图像处理芯片;
2002年4月,“星光一号”的升级产品“星光二号”通过测试,这款产品也打向了国际市场,销售至欧、美、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微软、索尼等都是其客户;
2003年,中星微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曾达到60%,2005年,中星微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
中星微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对于这一点邓中翰也从不否认,比如中星微获得了财政部历史上的第一笔1000万元风险资投资,并在其上市之后增值22倍退出。
伴随着中星微的进步,邓中翰的学术成就与 Title 也越来越丰富——
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青联副主席、人大代表、中国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中翰也被外界称为“中国芯片之父”,中国无“芯”历史的终结者。
此次邓中翰入选外籍院士的学术成就,是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 CMOS 单芯片网络摄像头和中国的监视视频和音频编码(SVAC)国家视频标准。
第一项,2007年,中星微推出为网络摄像头处理芯片VC0336,主要应用于外挂式网络摄像头和嵌入式笔记本摄像头,能够提供60fps 的 VGA 分辨率视频,30fps 的130万像素视频和20fps 的200万像素视频。
第二项,SVAC (《安全防范视频安全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是2010年由中星微电子和国家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成立制定的行业标准。这也是国际上首个专门针对视频安全视音频编解码领域的技术标准,2011年5月1日,SVAC 标准被宣布正式实施。
和很多创业者不同的是,邓中翰身上的学者气息还是等浓一些,中星微如今也更多地在承担一些安防、标准制定等 to G 方向的业务,中星微也在2015年完成私有化从纳斯达克退市。
对此邓中翰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和公司主要的精力仍然在做研发上:“政府希望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把星光中国芯工程做大做强,就不是指望我们短期之内赚多少钱。”
由于国际形势的紧张,中国芯片行业“卡脖子”的问题也愈发受到重视,硅谷归国的邓中翰对此表示,对芯片这种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建议利用“硅谷模式”,由国家大基金和产业化基金对新兴细分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进行风险投资,通过帮助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实现对自主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的培育和扶持。
这在当前国际经贸关系紧张、我国有些领域面临“卡脖子”威胁的情况下尤为紧迫和必要。
中美怎么选院士?
美国的院士系统和中国有着很大不同,正如上文所说,美国工程院、科学院等最早都是由科学家们发起的组织,而中国科学院为正部级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科学网曾经就中美院士选拔的问题采访过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何毓琦。他介绍,美国院士选拔的候选人,候选人只能由院士提名,评选过程全部保密,理论上候选人不应该知道自己被提名;
而中国选拔院士过程中,候选名单、每一轮的选拔过程,都会在媒体等公开平台进行公示,院士选举有机构和公众的参与。
相同的是,当选院士是科学家或工程师所能获得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
何毓琦介绍,在中国,院士有官方副部级待遇,是公众人物,院士不退休。但在美国院士身份虽然是一种明确的个人荣誉,但机构一般不会公开声称自己拥有多少院士,个人通常也不会将院士头衔列在自己的名片或信笺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外籍院士是稍有差别的。美国的院士为“Member”, 有投票权,而外籍院士为“Foreign Associate”, 没有投票权,而美国的院士选拔和投票都在内部完成,因此投票可以算是美国院士们的“日常工作”。
另外,如果外籍院士加入美国国籍,可以保留“外籍院士”的身份,但要想成为美国国籍的院士,需要重新参加选拔过程。
这点和中国略有不同。
虽然中国相关政策规定,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相关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中国的外籍院士和美国一样,不享有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迄今为止,美国国家工程院已有20名中国籍院士。
2016年2月8日,江雷教授因在超疏水性和亲水性涂层方面的贡献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Lee, Lou-Chuang)当选外籍院士;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作为中国芯片行业的领路人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也只是邓中翰博士众多头衔中的一个,中国的半导体、芯片行业相比国际一流仍有差距,还需要更多邓中翰博士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