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被认为处在50多年来最有利的发展阶段,因为2019年AMD的产品力开始全面超越竞争对手。这一年其推出的7纳米锐龙PC芯片和霄龙服务器芯片,以及7纳米GPU芯片,在性能和工艺上同时追上甚至超越CPU战场的英特尔和GPU战场的英伟达。
也因为在各条战线上AMD对英特尔都形成了蚕食之势。Mercury Research数据显示,2019年AMD在整个消费级X86市场上吃掉了英特尔3.2%的全球份额,在服务器市场也吃掉了1.4%。另外,2019年AMD在消费级X86市场和企业级服务器市场分别同比增长32.4%、63.5%,远远高于英特尔的成长速度。
2019年,AMD还成为美股最耀眼的明星。数据显示,在标准普尔500成分股中,AMD以148.43%的年度涨幅,超越苹果公司(88.96%)等众多公司,成为涨幅最高的标普500成分股。
有很多机构预测AMD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上乘势追击英特尔,并继续蚕食其份额。也有很多机构和个人都在研究总结AMD作为一个陪跑者伺机超越行业“排头兵”的秘诀。
AMD大中华区一位高管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AMD曾经走向很深的低谷,但最近几年又回升到高增长的状态,总结起来有几点经验:一是人才,必须得有一个非常杰出的CEO和管理团队;二是IP(指知识产权)底蕴,无论高峰还是低谷都要积累IP;三是制定很清晰的战略,AMD不管世界怎么变,一直专注于做一件事儿,那就是高性能计算。”
1。历程
AMD的“第二供应商”战略
AMD和英特尔可谓本是同根生的欢喜冤家。
据迈克尔·马隆(Michael S.Malone)在《英特尔传奇(Intel Trinity)》一书记载:“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在1955年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又在1956年成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因此一时间得以网罗天下英才,但由于肖克利博士糟糕的管理能力,以罗伯特·诺伊斯为首的“八叛逆”于1957年9月从“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集体出走,并于1957年10月接受仙童摄影器材公司的资助,建立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从此揭开美国硅谷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仙童半导体的罗伯特·诺伊斯和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J.Kilby)1959年几乎同时申请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并于1966年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罗伯特·诺伊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最终,在法律上两个人被界定为集成电路的同时发明人。
仙童半导体1960年代高速发展,但是其母公司不断将半导体业务的利润转移到摄影器材业务上,导致“仙童”出走。其中,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安迪·格鲁夫等在1968年7月开创了英特尔。仙童半导体销售部主管杰里·桑德斯(以下简称“桑德斯”)也想加入英特尔,但戈登·摩尔反对。于是桑德斯也带领7名“仙童”另起炉灶,于1969年创立了AMD。
在起跑线上,两家公司起步姿态并不一样。桑德斯自嘲过,“诺伊斯总是说英特尔只花5分钟就筹集500万美元,而我花了500万分钟只筹集了5万美元。这简直残忍,但我坚持不懈。”那是1960年代的美国。1969年6月20日AMD成立时的启动资金为10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特尔拒绝了桑德斯,但罗伯特·诺伊斯凭借个人信用为AMD的商业计划书担保,帮助AMD解决筹资难题。
AMD创业团队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处于弱势,如何生存?销售出身的桑德斯为AMD定下“第二供应商”战略。什么是第二供应商?即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各类产品的第二大供应商。第二大供应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而是学习模仿和生产制造能力。这就是AMD的生存之道。
在创业初期,英特尔主业不是CPU,而是存储器芯片。英特尔1969年推出自家第一项产品——64K的双极静态随机存储器芯片,并小规模地打开了市场,又于1970年推出全球第一块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1971年才推出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1972年在英特尔2340万美元的利润中90%来自存储器业务,成为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厂商。
AMD做什么?AMD在各领域模仿第一供应商的产品,但追求比别人更加优异的参数表现,以此站稳脚跟。正因为此,AMD的产品较为分散,是典型的跟随者与模仿者。到1974年时,AMD的销售额达到2650万美元,站稳第二供应商的地位。
错位竞争让两家公司一直相安无事。唯一冲突点是,作为跟随者和模仿者的AMD,是否侵犯第一大供应商知识产权?1975年,英特尔曾起诉AMD侵犯自家可擦除可编程存储器(EPROM)技术。但经过桑德斯斡旋,英特尔不仅未将AMD视为竞争对手,还将AMD视为战略合作伙伴——一个领头前进,一个跟随支持,共同做大蛋糕。
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随着日本、韩国存储器厂商快速崛起,英特尔的存储器业务开始下滑。几乎与此同时,PC小型化已成趋势,苹果等一大批创新公司一时风光无限,就连“蓝色巨人”IBM也加入进来。作为后进入者,为快速推出产品,IBM破天荒选择开放,对PC的两大核心部件——操作系统和CPU都采用外包策略。
微软在此时赢得IBM的订单,在其整个发展史上都是至关重要的。英特尔也是。不过,“蓝色巨人”深知,如果微处理器订单给一家供应商,势必造成尾大不掉。为此,IBM要求第一供应商将自家技术授权给第二供应商,必须形成“我开放,你也开放”的局面。当时可供选择的微处理器厂商至少有摩托罗拉、国民半导体、仙童半导体、Zilog、英特尔、AMD等。但为拿下IBM的订单,英特尔和AMD迅速走向联合——英特尔授权AMD生产X86系列处理器,AMD放弃自家竞争产品,作为第二供应商联合向IBM供货。
此次多方合作一举奠定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地位,也奠定了英特尔和AMD在X86芯片上的地位,尤其奠定了“Wintel”模式在PC时代的独霸天下。
就是与IBM的合作,让英特尔1985年逐渐确认自家核心业务为微处理器。这种战略转变让英特尔开始谋求独家供应,并与AMD生了嫌隙——1987年AMD被英特尔提前结束386(指Intel 80386系列芯片)技术授权。
AMD将英特尔告上法庭,但官司延宕了5年。到1992年时,AMD被判获胜,获得赔偿并获得386的任何知识产权(包括X86指令集)。尽管AMD赢得官司,但判决的执行又被英特尔拖延到两年多以后的1995年。
前后七八年时间,英特尔在1985年推出386、在1989年推出486(指Intel 80486系列芯片)、在1993年推出奔腾处理器(即586),席卷整个PC市场,1993年还发起Intel inside运动,强化品牌。
AMD尽管在1991年成功仿制386并将之命名为AM386,随后又成功仿制了486,但由于产品技术和性能的代际落差,AMD错过PC发展的黄金期。
2。博弈
被无情抛弃的“支持者”
回顾、研究AMD和英特尔早期(1995年之前)竞合关系,会发现一个在“老大”阴影中生存的“老二”的命运何其悲惨。
在长达七八年的诉讼中,AMD反复强调,在争取IBM订单时,“AMD的支持让英特尔立即从众多半导体公司组成的合唱团变成了个人明星”。但支持者最终会被无情抛弃。
所幸AMD赢得了X86指令集的永久知识产权,于是1990年代初开始大力自主研发,并于1995年成功推出首款自研微处理器K5,用于对抗英特尔当时风头正劲的奔腾处理器。随后几年又陆续推出K6、K7等,即AMD逐渐为世人熟知的速龙系列。